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4.18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燕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燕鷗亞科的海鳥。體長約二十至五十五公分,喙細長,尾部直長分叉,腳有蹼,羽毛由黑白色組成。以魚類為食。生殖時成群聚集於小島上生蛋,每次約下三至四個蛋。具有長程遷移的能力,其中北極燕鷗每年往返南北兩極。種類繁多,約有三、四十多種。如小燕鷗、烏領燕鷗、鷗嘴燕鷗
燕鷗(白額燕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erna albifrons
體長23~25公分。喙黃色,尖端黑色;前額白色,頭頂至頸背、眼睛至喙基皆為黑色;眼下、喉、頸、胸至腹部皆為白色;背及翼灰色,翼尖黑色;尾羽灰色分叉,腳黃色。冬季時前額的白色部分會擴大,頭頂轉為灰色,體色較偏褐色。幼鳥腳黃褐色,胸、腹部白色,背部灰色,背部和頭部具暗色條紋;前額暗黃色,翼上有褐色馬蹄形斑紋;初級飛羽色澤較暗,尾羽具有暗色斑紋。第一年的冬季,幼鳥羽色接近成鳥,但尾羽、初級飛羽、次級飛羽仍維持幼鳥特徵;第一年的夏季幼鳥羽色便和成鳥相似。
共6亞種,除南極洲外,廣布於各大洲,主要在北緯60度和赤道之間,但澳洲西部則分布於南緯40度左右的地區。
於淺水上方的空中盤旋,翅膀快速振動,尾羽下壓衝入水中捕食;若沒有成功則立刻自水中飛起,向前飛離一點距離再重新搜尋獵物。食物以小魚為主,退潮時也會捕食甲殼綱動物和海中的蠕蟲。會作長距離的遷徙,幼鳥於每年8月開始南遷,距離甚至長達1,600公里以上。溫帶地區的族群於沙灘或礫石海岸、瀉湖、淡水湖或河邊繁殖,熱帶地區則於岩岸、珊瑚礁繁殖。繁殖期時,雄鳥在空中進行求偶展示,伴隨“kirri kirri”的聲音,並向雌鳥展示捕來的魚類。群聚繁殖,但最多10~20對成群繁殖;雌、雄鳥共同在地面挖淺坑為巢,除了礫石灘上的巢內偶而會有小卵石之外,大部分的巢沒有任何襯裡;無任何東西覆蓋物,沿著海岸等高線一字排開。...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燕鷗科 (Family Sternidae)
黑腹燕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lidonias hybrida
體長25~26公分。雌雄外形相似,羽色會隨季節而有稍微的變化。繁殖羽虹膜黑色,喙和腳鮮紅色;頭部頭頂黑色,下喙基部至頸側白色。背部灰色,胸、腹部暗灰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尾羽灰色,邊緣白色。非繁殖羽喙和腳暗紅色,頭部大部分為白色,一新月形黑斑自頭後通過眼睛;背部淡灰色,胸、腹部白色;翅膀和尾羽羽色色澤較繁殖期淡。幼鳥喙黑色,腳紅褐色,頭部和非繁殖羽色相似,但頭後和頸部較黑;背部深褐色,尾羽灰色,胸、腹部大部分為白色,胸側帶褐色斑點;初級飛羽和覆羽主要為灰色,所有的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末端灰褐色。第一年冬季的幼鳥羽色和幼鳥相似,但背部較灰,肩羽尖端褐色;翅膀不換羽,覆羽淡褐色。第一年夏季的幼鳥...
共6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繁殖於歐亞大陸內陸地區、非洲及澳洲。
棲息於內陸水域,偶而出現於海岸。常於離水面5~10公尺的高度逆風飛行,並保持穩定的直線飛行。叫聲為刺耳的“ki-ick”聲。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燕鷗科 (Family Sternidae)
白眉燕鷗(褐翅燕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erna anaethetus
體長35~38公分。虹膜暗褐色,喙及腳黑色。雌雄外形相似且羽色終年不變。成鳥額、頦和喉部白色,頭頂至頸後黑色,並穿過眼睛形成一過眼黑線;背部黑褐色,胸、腹部白色,尾羽黑褐色而外緣白色。幼鳥頭部和成鳥相似而帶有褐色;背部灰褐色,肩羽具淡黃色和白色斑點,胸、腹灰白色,胸側及脅部灰色;尾羽灰褐色,尾羽腹側白色。第一年夏季的幼鳥和成鳥相似,但尾羽較短,尾羽外緣缺少白帶。
共6亞種,廣泛分布於整個熱帶海洋,並環繞在赤道附近。
常出現於近海岸的水域,夜間會著陸休息。叫聲是刺耳的、狂吠的“wep-wep”或“wup-wup”聲。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燕鷗科 (Family Sternidae)
鳳頭燕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型燕鷗。雌雄鳥外形相同。繁殖季前額白色,頭頂和頭後的上半部黑色,有鬆散的黑色羽冠。身體背面珠灰色,尾羽顏色較淺,初級飛羽的內緣白色,次級飛羽的羽端白色,頸部及身體腹面白色,喙黃色,基部黃綠色。跗蹠與趾黑色。非繁殖季頭頂前半白色有暗色斑塊,後半黑色。亞成鳥前額和頭頂白色有棕黑色縱斑,後半棕黑色有淺色斑塊。雙翼的覆羽有黑色和肉色斑塊,初級飛羽主要是暗棕黃色。
裏海燕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燕鷗當中體型最大者。喙粗大紅色,尖端黑色,初級飛羽底面黑色,尾羽略分叉。眼睛棕黑色,腳黑色。繁殖羽額、頭頂和頭後黑色,背灰色,初級飛羽末端深灰色,尾羽灰白色,身體腹面白色。非繁殖羽頭頂白色有黑色細紋,背部羽色較淺。外形與鳳頭燕鷗有些相似,但後者的喙黃色,冬季頭白色。亞成鳥灰色有棕色縱斑,尤其以肩羽和靠身體的次級飛羽更為明顯,頭頂大致白色,初級飛羽內側白色,外側深灰色,尾羽白色,尖端黑色。喙橘紅色、尖端黑色。
白翅黑燕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黑白兩色的小型燕鷗,頭、身體和肩羽黑色,腰、尾和尾下覆羽白色,雙翼的背面灰色,但小覆羽和中覆羽白色,翼的腹面淺灰色,但覆羽均是黑色。喙黑紅色,跗蹠與趾暗紅色。成鳥非繁殖羽頭頂和耳羽深灰褐色,身體背面淺灰色,腹面白色;頭頂比黑腹浮鷗的非繁殖羽顏色深,耳羽暗色及常出現的淺色眉線也明顯和黑腹浮鷗不同。
燕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典型的燕鷗體型,身體淺色、尾有深叉,外尾羽特別長。前額到頭後黑色,背部和兩翼極淺的灰色,尾羽白色有深叉,初級飛羽最靠近翼尖的三根,羽軸外面的一半黑色,腹部白色,繁殖季初期帶有粉紅色,其後逐漸褪成白色。繁殖季喙紅色尖端黑色,跗蹠與趾紅色;非繁殖季喙黑色,跗蹠與趾暗褐色。不繁殖的成鳥頭頂參雜黑白兩色的羽毛,胸前羽毛不帶粉紅色,喙黑色。幼鳥背部羽毛有灰色和褐色斑塊,喙、跗蹠、趾暗色。亞成鳥和成鳥的非繁殖羽相近,但前額和頸後都是白色,頭頂與耳羽有褐色與灰褐色斑點,跗蹠與趾通常顏色較幼鳥深。
黑嘴端鳳頭燕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型及羽色與鳳頭燕鷗相似,但背部顏色淺灰、喙橘黃色,且尖端三分之一為黑色,最尖端為白色。繁殖鳥的頭頂與頭後黑色,頭後有羽冠。身體背面淺灰色,初級飛羽的末稍越往翼尖越黑,尾羽白色。身體腹面白色。腿和腳黑色。繁殖季後期,額部逐漸換成白色羽毛,範圍隨季節向頭頂延伸,最後僅頭後有黑色羽冠,也就是非繁殖季的羽色。幼鳥絨羽淺灰白色,有稀疏的灰色斑點,但有些幼鳥的斑較多,顯得顏色較深。幼鳥的喙黃色,亞成鳥羽色與非繁殖季的成鳥相近,但雙翼略顯圓鈍,全身白色,翼羽帶有棕色,頭後有一圈不整齊的黑灰色斑塊。
燕鷗(白頂黑燕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ous stolidus
體長39~45公分。雌雄外形相似,羽色不隨季節而變化。喙黑色,額灰白色;眼睛上、下方具新月形白斑,虹膜暗褐色。全身暗褐色,腹部和尾下覆羽較灰;翅膀腹側中間灰色,邊緣色澤較暗;尾羽黑褐色;腳暗褐色。幼鳥喙較短,頭部灰褐色,額較灰;身體褐色,尾羽黑色。
共5亞種,分布於整個熱帶,於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熱帶和亞熱帶島嶼繁殖,族群分散。臺灣也有其分布,但局部分布於離島,例如澎湖貓嶼和彭佳嶼,屬於夏候鳥。
出現於海岸、島嶼的岩石峭壁上,叫聲為“kark”的喉音。群聚繁殖,終年皆可產卵。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燕鷗科 (Family Stern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