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3.75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牯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名。位於江西省九江縣,為廬山群峰之一。風景秀麗,為著名的避暑勝地。也稱為「牯牛嶺」。
牯嶺等彩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 11-12 mm,體色深藍至綠色。翅 R 脈之幹脈具毛,觸刺毛 (arista) 單羽狀,不呈雙梳狀 (Cosminini 族),上後頭區裸,具有光澤的亞緣帶,顏區下緣突起呈現似鼻狀構造 (鼻蠅亞科特徵)。中胸側板上緣具叢毛。體粗壯,下翅基瓣具明顯分葉。側板毛全黑。小楯板緣毛三對,彼此距離為等距。翅基瓣深褐至黑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道路可通達的山頂。如:「山嶺」、「崇山峻嶺」、「翻山越嶺」。
山脈的幹系。如:「秦嶺」、「北嶺」、「南嶺」、「大興安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母牛。《玉篇.牛部》:「牯,牝牛。」
2.割去生殖器的公牛。明.張自烈《正字通.牛部》:「牯,俗呼牡牛曰牯。」
弄巧成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四回:「接木移花丫鬟充小姐,弄巧成拙牯嶺屬他人。」
廬山真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橫看成嶺1>側成峰2>,遠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3>真面目,只緣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 嶺:相連的山。 (2) 峰:高而尖的山頭。 (3)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 (4) 緣:因為。
廬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名。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也稱為「廬阜」、「匡盧」、「匡山」。
舒國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人〉、〈奇人奇書──高陽〉等小文亦是。又有人視他為「生活趣味的雜項作家」。乃他寫過〈走馬舊書攤──牯嶺街〉、〈割絕不掉的惡習──逛舊書店〉等「逛」文;寫過〈燒餅〉、〈水餃〉、〈託友人代為嚮導台北小吃〉、〈美國亂吃〉、〈咖啡館〉等「吃」文;寫過〈一個七十年代青年回看搖滾樂〉、〈美國民歌之旅〉、〈再談美國民歌〉、〈公路上的音樂〉、〈三角洲/藍調/交叉路口〉等「聆」文;寫過〈在旅館〉、〈早上五點〉、〈在台北應住在哪裏〉、〈喪家之犬〉、〈哪裏你最喜歡〉、〈賴床〉、〈在途中〉、〈旅途中的女人〉、〈理想的下午〉等「居停」文「上路」...
廬山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廬山真面目」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橫看成嶺1>側成峰2>,遠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3>真面目,只緣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 嶺:相連的山。 (2) 峰:高而尖的山頭。 (3)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 (4) 緣:因為。
茅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準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爲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後遷京都。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說、散文詩作;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和《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