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3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理想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書名。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著。以詼諧、生動而有力的文字,在對話與討論何謂正義的過程中,提出理想的社會應是一個組織嚴謹的城邦,在此城邦中,人民各有所事而不過問他人,也無政治權力,而治理這個社會的是理性最強的哲人王。
2.泛稱理想中的一種最完善的政治組織。
理想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想國〕又譯為〔共和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 427~347 B.C.)最重要、最為人熟知的一本著作,也是西方哲學中關於教育與政治思想方面的曠世鉅著。書中表現柏拉圖哲學思想,主要的重點在於討論理想的政治社會制度,還包括知識、教育、倫理、宇宙的實在(Reality)以及關於音樂、詩歌的社會功用等等見解。全書採用對話錄的方式,藉書中主人翁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與其他人的對話、提問、回答、詰難、反駁、定義的論辯等引人趨向哲學思辯活動。〔理想國〕共分十卷,文辭優美,情節生動,也是一本極具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
  全書始於蘇格拉底赴賽伐洛...
理想國〕的教育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想國〕(Republic,亦譯為〔共和國〕或〔烏托邦〕)是希臘哲學家兼教育家柏拉圖(Plato, 427~347 B.C.)有關教育的兩部著作之一;另一是〔法律〕(Laws)。〔理想國〕是柏拉圖壯年時期的作品,極富理想的色彩;〔法律〕則為晚年時期的作品,由於人生經歷已多,理想的色彩減退,現實的色彩因而增多。著名的西方自然主義的教育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曾經說〔理想國〕是西方最早的一篇教育文獻。柏拉圖構想了一個「理想國」,將希臘當時社會的優點擷取,再加上他個人對未來國家的理想而成。他注意到一個理想的國家,不能由自私自利的個人組成,因而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的原則、規律。如:「原理」、「道理」、「公理」、「義理」、「真理」。
物質的紋理、組織。如:「肌理」、「木理」、「紋理」。
辦事、處置。如:「處理」、「治理」、「辦理」、「代理」。
修治、使整齊。如:「整理」、「理家」、「理髮」。
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意見或反映的態度。如:「理會」、「置之不理」、「不理你了!」
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這封信寫得條理分明。」
溫習、熟習。如:「理熟了功課」、「書不理不熟」。
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理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索、思考。如:「思想」、「想辦法」、「我想得好頭痛。」
思憶、思念。如:「想念」、「想家」。
要、打算。如:「他想去打球。」
推測、猜測。如:「推想」、「猜想」、「想像」、「意想不到」。
念頭、意念。如:「夢想」、「理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土地、人民、主權、政府的團體。如:「國家」、「美國」、「國際」、「中華民國」。
屬於本國的。如:「國人」、「國貨」、「國土」、「國歌」、「國民道德」。
代表國家的。如:「國花」、「國旗」、「國歌」。
地區。如:「水鄉澤國」。
古代諸侯的封地。如:「魯國」、「齊國」。
理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未來事物的希望和想像。如:「用功讀書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
2.使人滿意的、符合希望的。如:「我這次考得不怎麼理想,希望下次能改進。」
烏托邦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實或空想的思維,而被視為一種不切實際、無法達成的目標。思想家所指的烏托邦柏拉圖(Platon)的《理想國》(Republic)目的是藉由擴大描繪某一概念(正義或自由),以基於此概念而建構之理想社群形式,展現該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質。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1516),在其著述中將烏托邦描繪為一個理性之共和國,在其內財產為所有人共有,而遇戰爭時則以雇用鄰近好戰國家之傭兵,非自己之公民。其目標則主要聚焦在批判和諷刺,他將烏托邦之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當時身處之社會的罪惡作巧妙的對比,並藉之...
洞穴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內容摘要2 洞穴隱喻3 在教育上的啟示4 柏拉圖的形上學5 柏拉圖的知識論 內容摘要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卷中,以洞穴來說明人追求善的過程。在比喻中,有一群人在地下洞穴裡,四肢被綑綁,其後方燒著一堆火,他們只能看著火光所映射出的影像,其中一人會辨識出其中虛假,走出洞穴接觸陽光。剛出洞穴的人會因為眼睛不適應光源,而無法睜眼分辨事物的真假,因此需要先從影子、水的倒影開始,認識到幻象與真實的差別,之後才能直視太陽,也就是智慧的共相 ─ 善。 洞穴隱喻柏拉圖以洞穴引喻他對真理、知識的看法。他把世界分為觀念界與現象界,而不變的...
個體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認為在大我的城邦中,三種人性的德都能適得其所,則達到「正當」(justice),就是理想人,也是理想國:理性(reason)成分:為金質,位階最高。理性發揮的德,就是智慧。這種人在小我上是哲學家,在大我上則應該是國王。二者合一,就是哲學家國王(philosopher-king)。情性(feeling)成分:為銀質,位階居中。情性發揮的德,是勇敢。這種人在小我上見到不平,就挺身而出,在大我上則急公好義,但須受到理性的指揮。最稱職的安排為軍人(soldiers)。欲性(desires)成分:為鐵質,位階最低。為食色之性。...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