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4.33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理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理性和知識去思考、辨別,而不憑感情衝動做事。如:「當理智勝過感情時,表示你已長大了!」
道德理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理智主義或理智決定論(Intellectual Determinism)與道德意志主義(Moral Voluntarism)對立,前者指德行(virtue)全然是由有知或無知決定,理智知識是決定人類道德的唯一因素;後者則以為德行雖然受到理智影響,卻取決於意志,知易行難、明知故犯皆因意志薄弱的原故。
  西方倫理學上理智主義的代表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意志主義的代表者則是他的再傳弟子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蘇格拉底主張「德即知」(Virtue is knowledge)。認為人是主動認知的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的原則、規律。如:「原理」、「道理」、「公理」、「義理」、「真理」。
物質的紋理、組織。如:「肌理」、「木理」、「紋理」。
辦事、處置。如:「處理」、「治理」、「辦理」、「代理」。
修治、使整齊。如:「整理」、「理家」、「理髮」。
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意見或反映的態度。如:「理會」、「置之不理」、「不理你了!」
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這封信寫得條理分明。」
溫習、熟習。如:「理熟了功課」、「書不理不熟」。
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理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對事理吸收與理解的能力。如:「智慧」、「智力」、「大智若愚」。
聰明的。如:「智者」、「不智之舉」。
謀略。如:「鬥智不鬥力」。
才識。如:「智勇雙全」、「足智多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德行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作為請教的對象,則是具有實踐智慧的有德者。這也意味著道德有其客觀的標準,而此一標準取決於有德行者的理智判斷。亞里斯多德德行論倫理學最大的優點就是它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連的關係。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德行倫理學英文關鍵字:virtue ethics 參考資料歐陽教著。教育哲學,1999年初版,頁107-108,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利令智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太史公曰》:「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禁不得這班小人,在旁邊唆撥,難免他利令智昏呢!」也作「慾令智昏」。
意氣用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理事務但憑情緒,缺乏理智。※語或出明.唐順之〈寄黃士尚書〉。
真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二諦之一。意為最究竟的真實。但佛教四派對此有不同的定義:一、毗婆沙宗說,事物雖已破滅或經理智分析後,心識依舊認為它是存在的,是為真諦;二、經部說,不待概念的賦予,其本身就已存在,而且經得起理智觀察的事物,是為真諦;三、唯識宗說,觀察實質的智慧所能覺察的對象,是為真諦;四、中觀宗說,在經驗世界中主客二元對立的狀態已經不存在,在這狀況下,直接現量所覺察的對象,是為真諦,也就是空性。《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一六:「若破無彼智,由智除餘爾,俗諦如瓶水,異此名真諦。」也稱為「第一義諦」。
理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理智、冷靜。如:「遇到大事千萬要理性思考,沉著應對,切莫感情用事,壞了大局。」
喪心病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喪盡天良,傷天害理辨似: 「喪心病狂」及「喪盡天良」都有凶狠殘忍的意思。 「喪心病狂」側重於瘋狂、失去理智;「喪盡天良」側重於心腸歹毒。 喪心病狂 喪盡天良 辨似例句 ○ ○ 凶手~的連續開槍掃射,死了好多人。 ○ ㄨ 歹徒殺紅了眼,拿起刀來亂揮亂砍,真是~到了極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