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0.290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琵嘴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型鷸。繁殖季背面黑褐色,有黑色斑點,紅褐色羽緣。頰、胸棕紅色,胸具黑色斑點,其餘腹面白色。非繁殖季背灰褐色,具黑褐色斑點和淡色羽緣,額、眉斑和腹面白色,褐色過眼線,胸側有黃褐色縱紋。飛翔時翼上白帶明顯。幼鳥似成鳥繁殖羽,但無棕紅色。喙黑色,喙基平扁,尖端呈鏟形。跗蹠及趾黑色。
琵嘴鷸(勺嘴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urynorhynchus pygmeus
體長14~16公分。喙黑色匙形,虹膜暗褐色,腳黑色。成鳥繁殖羽頭、頸及胸部紅色,有暗褐色條紋;背部黑色,羽毛邊緣紅褐色。非繁殖羽背部淡灰褐色,有暗色箭形斑紋;翼上覆羽灰色,前頸至胸部、腹部、尾下覆羽皆為白色。幼鳥頭頂褐色,眼睛周圍具褐色斑紋,上背、肩羽及三級飛羽黑色,邊緣淡黃色,胸部暗黃色,有時會形成一模糊的胸帶,胸側具條紋。
分布於亞洲,夏季於西伯利亞沿海繁殖,冬季至亞洲東南部及南部度冬。
非繁殖期時常零星混在大群的紅胸濱鷸(Red-necked Stints, Calidris ruficollis)當中。覓食時用喙於淺水或泥巴裡左右掃動,有時連頭都不抬起就沿著原來路徑折返,繼續覓食,動作類似吸塵器。互相聯繫時會發出“preep”或“wheet”聲;鳴唱時則會伴隨飛行展示,發出間歇的、下降的、像蟬的“prer-prr-prr”顫音。每年6~7月於 近淡水水域的草地繁殖。雄鳥求偶時會進行飛行展示,一邊鳴唱一邊於空中盤旋、繞圈或快速俯衝。雄鳥負責大部分的孵卵和育雛工作,以昆蟲餵食幼鳥。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鳥名。嘴、頸、腳都很長,羽毛多為灰、褐色。常涉入水中捕食小魚、貝類、昆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或動物的口。如:「嘴巴」、「嘴脣」、「狗嘴吐不出象牙來。」
器物上形狀或功能似嘴的部位。如:「壺嘴」、「瓶嘴」。
突出如口的地形。如:「山嘴」、「沙嘴」。
說話。如:「多嘴」、「貧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琵琶:一種曲首長頸,下部平面圓背,腹廣而橢圓形的撥彈樂器。一般為四弦,可在馬上彈奏。除用於唱歌、戲曲、歌舞伴奏,也用於樂器的獨奏、伴奏、合奏。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