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6328 ms
共 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白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名。一種原發性後天局部色素脫失的皮膚病。由於人體內生長黑色素作用受阻,而呈現於皮膚。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大小不等,呈乳白色,周圍色素較深。無癢痛感,發展多緩慢,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
|
大白斑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型斑蝶。軀體白色,有黑斑點與線紋。腹部白色,背側中央有一黑褐色縱帶。前翅翅形近三角形,前緣弧形,翅端圓弧狀。後翅扇形或卵形,外緣圓。翅背面底色白色、基部泛黃色。翅面沿外緣有黑紋,各翅室有成對鏤空白色圓形紋;翅中央有黑色紋列,前翅中室端及中室內也有黑色紋,後翅中室內有叉狀黑色線紋。翅腹面斑紋似翅背面。緣毛黑白相間。
棲地 主要棲息在海岸林。一年多代。飛行十分緩慢,會訪花。幼蟲取食夾竹桃科爬森藤之葉片。
大型斑蝶。軀體白色,有黑斑點與線紋。腹部白色,背側中央有一黑褐色縱帶。前翅翅形近三角形,前緣弧形,翅端圓弧狀。後翅扇形或卵形,外緣圓。翅背面底色白色、基部泛黃色。翅面沿外緣有黑紋,各翅室有成對鏤...
|
白斑星鯊或星貂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ustelus manazo (Bleeker, 1854)
體形頗修長;頭短;胸鰭前體長為全長之17~21%;口前吻長為全長之5.7~7.5%;眼眶前吻長為全長之6~7.8%;兩鼻孔間距頗窄,約為全長之2~2.9%;齒呈臼齒狀;兩背鰭間距約為全長之19~23%;第一背鰭呈寬三角形,基底中點較接近腹鰭而離胸鰭稍遠;胸鰭前緣長度為全長之11~15%,後緣寬度為全長之7.5~14%;腹鰭前緣長度為全長之5.4~8.2%;臀其高度為全長之2.2~3.4%;臀、尾鰭間距大於第二背鰭高度,為全長之6.5~9%。體背顏色灰或棕色,腹部淡色,體表通常具白色亮點,不具暗點或暗斑。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岸沿近海域,北起日本南至越南均可發現其蹤跡,另外西印度洋之肯亞沿岸亦可發現其蹤跡。臺灣於東北部海域是常見的種類。
經常出現於熱帶及亞熱帶陸棚區,嗜好砂質或泥質的底質。卵胎生,每胎產仔1~22尾,2~6尾(平均5尾)較為常見。母體體型愈大有產仔數愈多的情況,妊娠期10個月,春季產仔。主要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其中主要為甲殼類。最大可成長至117公分,成熟體長則在60~70公分間。胎仔產出體長約30公分。
可由底拖網或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皺唇鯊科(Family Triakidae),Houndsharks
|
白斑軍艦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Fregata ariel
體長約71~81公分,翼展約175~193公分。雄鳥全身大至為黑色而有藍色光澤,繁殖期時有顯著的紅色喉囊,脅部有白斑,腳紅色。雌鳥胸部為白色,其他部位黑色。亞成鳥類似雌鳥,但是體下白色部分較多。雌鳥體型較雄鳥稍大。
共3亞種,分布於太平洋南部及西部、印度洋以及巴西外海的南大西洋。
白天在海洋上空高飛,常常俯視海,一發現獵物立即收翅俯衝入水捕食,築巢於小島、礁石上,每窩產卵1~2枚,親鳥在孵卵及育雛期間很少離巢。翼狹長而末端尖,飛行能力很強,但是在地面上或是水中就顯得笨拙。軍艦鳥科的成員有一種特殊的求偶方式,求偶時,雄鳥會停在地面上或是在樹枝上鼓脹紅色的喉囊,吸引飛過的雌鳥。幼鳥離巢之後可以擴散數百公里遠。
鳥綱(Class Aves)
鵜形目(Order Pelecaniformes)
軍艦鳥科(Family Fregatidae)
|
乳白斑燈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前翅長約 43mm;觸角主色黑色而近端部1/3區段白色;雄蟲細短櫛齒狀而雌蟲絲狀;頭部粉膚色,頸片底色白色外框紅色,近背側具有明顯大黑圓斑,胸部中央縱向具有寬黑帶,兩側乳白色,肩片底色乳白色而中央具有大黑圓斑;腹部鮮橘紅色,第二至八節之各節基部具有橫向黑斑;前翅長而寬,頂角鈍,底色乳白色,各翅脈上覆黑色,此外具有交錯之明顯黑色寬黑帶紋;後翅底色乳黃褐色,端室斑黑色略呈半月形,亞外緣近臀角以及臀角端各具有一黑色斑塊。無外觀近似種,辨識容易。
|
大白斑蝶 (綠島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白班蝶綠島亞種 Idea leuconoe kwashotoensis (Sonan, 1928) Idea leuconoe kwashotoensis (Sonan, 1928) 大白班蝶綠島亞種。 大型蝶類,為臺灣斑蝶類中體型最大的,前翅長約70mm,翅底色白色且有黑斑散布,且在前翅和後翅亞外緣形成鋸齒狀斑列,翅基呈泛黃色,整體來看比台灣亞種還要為黑。雄蝶翅上不具性標。具有兩對毛筆器,此為Idea屬的重要特徵。 一年多世代種,分布僅限於綠島。幼蟲主要取食夾竹桃科之爬森藤、蘿藦科之台灣牛皮消。
|
白斑笛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橢圓形,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鼻孔下方有一溝通至眼前。前鰓蓋缺刻不顯著,淺而缺如。鰓耙數23。上下頜兩側具尖齒,外列齒較大;上頜前端具犬齒數顆;下頜前端則為排列疏鬆之圓錐狀齒;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沒有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叉形。體一致為赤褐色,但體背部顏色較深且沿背緣有二個白斑。奇鰭及腹鰭外緣顏色亦較深。
|
黑脈白斑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anaus melanippus edmondii (Bougainville, 1837) 黑脈白斑蝶 本物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在台灣則屬於偶產種,目前發現的個體都是菲律賓亞種,而發現位置多在南台灣及蘭嶼,南投埔里及日月潭亦有發現紀錄。 一年多世代物種。外型與黑脈樺斑蝶相似,唯翅膀底色為白色。
|
白斑斑鯊或班貓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telomycterus marmoratus (Bennett, 1830)
體形修長,圓柱形,由頭向尾端逐漸尖細,不似蝌蚪狀;身體結實堅硬,皮厚,皮齒鈣化相當完全,尾部頗長。雄性成魚交接器向末端逐漸尖細,長度至少為腹鰭基底末端與臀鰭起點距離之2/3。體色變化極大,體背不具鞍狀斑紋。大型之黑點通常連接在一起而呈塊狀或潑墨狀,底淡色,有大型白色班點分布於體側及背部。
本種出現於北緯25度至南緯10度間之西太平洋沿岸,及北印度洋沿岸海域。臺灣東北方彭佳嶼海域有漁獲記錄。
經常出現於珊瑚礁水域,喜歡棲息於洞穴中。卵生,每次產卵至多2枚,最大可成長至70公分,雄魚成熟體長47公分以上,雌魚成熟體長49公分以上。
通常由底拖網所漁獲,雖可供食用但因體型較小因此經濟價值不高。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貓鯊科或貓鮫科(Family Scyliorhinidae),Cat Sharks
|
中國石龍子白斑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斑石龍子為體長約11公分,最大全長可達28 公分的蜥蜴。其外表由於全身鱗片無鱗脊而顯得格外光滑。其幼體與成體體色不同,幼體體背為黑色,背部及體側有許多黃褐色斑點,體腹部為淺褐色或乳白色,尾部末端為藍色;成體體型粗壯,體色也會隨著成長而逐漸轉變,體背漸變為灰色或灰褐色,鱗片邊緣為黑色,全身則有許多淺色或白色的雜斑。白斑石龍子應該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蜥蜴,唯生殖資料尚欠缺。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