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58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瞋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氣憤發怒。《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瞋恚既甚,吐黑血數升而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大眼睛。如:「瞋目結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怨恨、憤怒。如:「恚恨」、「恚怒」。《戰國策.齊策六》:「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呂蒙傳》:「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
忍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梵語kṣānti的意譯。謂忍耐迫害、苦難、虛榮、自大及種種誘惑,使心安住不受影響。為佛教修行方法六度之一。《大智度論》卷一四:「我今求學佛道,當如諸佛法,不應起瞋恚如魔界法,以是故應當忍辱。」
正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修行方法,為八正道的第四支。指正確的行為。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雜阿含經》卷二八:「又問阿難:『有道有道,能斷貪欲、瞋恚、愚痴耶?』阿難答言:『有,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十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十項道德行為。《大智度論》卷四六:「復次,有二種戒,有佛時或有或無;十善有佛無佛常有。」
三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貪愛、瞋恚、愚痴三種心態上的缺點。南朝梁.蕭衍〈遊鍾山大愛敬寺〉:「二苦常追隨,三毒自燒然。」
五停心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五種修行法。即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五種禪觀。此五種禪觀分別對治貪欲、瞋恚、愚痴、我見、散亂心五種汙染心。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