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秀才     
瀏覽人次:3277 收藏人次:143456
1.美才,才德俊秀之士。《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賈誼》:「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
2.科舉時代科目之稱。始於漢,後避光武諱改稱茂才,唐與明經、進士並設科目,宋則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專稱入縣學的生員。
3.書生的通稱。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瀏覽人次:8604 收藏人次:207551
(諺語)比喻讀書人書讀得很多,知識廣博,即使足不出戶,也能遍知天下事。如:「現代人拜資訊發達之賜,坐守家中也可得知各種訊息。真可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野叟曝言》第一二回:「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頗怪素臣志在除奸,而身歷杭城,絕不向閹孽靳仁一加訪察,以為智者千慮之一失。」
秀才遇到兵     
瀏覽人次:5929 收藏人次:0
(歇後語)有理說不清。比喻對蠻橫不講理的人,無理可講。如:「我碰到你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孝廉秀才     
瀏覽人次:1141 收藏人次:127361
  「孝廉」、「秀才」是漢代人才察舉的兩個主要科目。「孝廉」指孝子和廉吏;依據儒家思想,孝是立身行道的根本,廉是擔任官吏的基本要求,所以漢代察舉人才,便以「孝廉」為最重要的科目,並且定期舉辦。「秀才」科是選拔才能優異特出的人;西漢時為不定期的察舉,東漢時改為定期舉辦。「秀才」又稱「茂才(材)」,是因為東漢光武帝名劉秀,為了避諱,所以把「秀才」改稱為「茂才」。
  漢初,新任官吏多自高官子弟選拔,對平民賢德者僅偶作不定期徵召。高祖十一年(西元前196)曾下詔諸侯王、郡守舉賢,文帝二年及十五年(西元前178、165)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這些都是不定期選才。直到武帝年間才出現定期的孝...
文選爛,秀才     
瀏覽人次:751 收藏人次:0
宋朝文壇看重文選一書,致使文人只專意此書,故時人以「文選爛,秀才半」稱只須熟讀一部文選,就可舉秀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至慶曆後,惡其陳腐,諸作始一洗之。方其盛時,士子至為之語曰:『文選爛,秀才半』。」
秀才人情     
瀏覽人次:515 收藏人次:0
秀才多以詩文書畫為餽贈之物,所費無非紙筆而已。比喻菲薄的贈品。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量著窮秀才人情只是紙半張。」《鏡花緣》第三一回:「些須微物,不過略助雅興,敝處歷來猜謎都是如此。秀才人情,休要見笑。」
尺二秀才     
瀏覽人次:445 收藏人次:0
尺二為尽,是盡的俗字。南宋時,楊萬里考校湖南漕試時,首名者將「盡」寫作「尽」,楊萬里便云:「明日揭榜,有喧傳以為場屋取得個尺二秀才,則吾輩將胡顏?」故黜而不取。見宋.孫奕《履齋示兒編.卷九.聲畫押韻貴乎審》。後用尺二秀才譏諷常寫俗字的知識分子。如:「作文時切勿貪圖一時便利而書寫俗字,以免被人譏為尺二秀才。」
秀才造反     
瀏覽人次:322 收藏人次:0
(諺語)譏諷讀書人只懂得讀書,不會做事。《文明小史》第六回:「其時幕府裡也有個把懂事的人,就勸傅知府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
秀才作醫,如菜作虀     
瀏覽人次:274 收藏人次:0
虀,鹹菜。全句比喻極為容易的意思。《負曝閑談》第二○回:「本是秀才,因為教書沒有人要,學了醫生。俗諺說得好:『秀才作醫,如菜作虀』,這是極其容易的。」
白鶴秀才     
瀏覽人次:189 收藏人次:0
神話傳說中一位善於歌唱的人。清.陸次雲《峒谿纖志志餘.聲歌原始》:「其時有白鶴秀才者,亦善歌,與三妹登粵西七星巖絕頂,相唱酬,音如鸞鳳,聽之者數千人,皆忘返,留連往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