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22.80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鞭。《玉篇.竹部》:「,擊馬也。」漢.桓寬《鹽鐵論.詔聖》:「今之治民者,若御拙馬,行則頓之,止則擊之,身創於,吻傷於銜。」唐.杜牧〈西江懷古〉詩:「魏帝縫囊真戲劇,苻堅投更荒唐。」
鞭打。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三.靜坐》:「眾生打坐者數百人,或拈竹篦痛之,或袖中出餅果置其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以責打刑犯之木杖。《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其次關木索,被楚受辱。」唐.李善.注:「以之笞人,同谓之楚。、楚,皆杖木之名也。」明.郎瑛《七修類稿.卷四四.事物類》:「獄具:桎梏、拲、鐐、檻車、枷、鎖、楚、縲絏。」
2.古代一種用木杖、竹板等杖打的刑罰。《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韓延壽》:「後吏無追捕之苦,民無楚之憂。」後泛指責打、拷打。《三國志.魏書.卷二三.楊俊傳》:「本郡王象,少孤特,為人僕隸,年十七八,見使牧羊而私讀書,因被楚。」《醒世姻緣》第七二回:「他只說周龍皋合他有賬,整日楚,陸續也不知打過了幾萬。」也作「捶楚」、「棰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鞭子抽打。《國語.吳語》:「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漢.劉向《說苑.卷一六.談叢》:「木馬不能行,亦不費食,騏驥日馳千里,鞭不去其背。」也作「鞭打」。
罷馬不畏鞭,罷民不畏刑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疲困乏力的馬,不怕鞭子打得急;已窮困不堪的人民,不畏懼嚴刑峻法的壓迫。意指為政者,應以仁存心,以民心為取向,切不可一味以嚴法重懲加之於民,當以民眾利益為先。漢.桓寬《鹽鐵論.紹聖》:「梁氏內潰,不能禁峻法不止,故罷馬不畏鞭,罷民不畏刑法,雖曾而累之,其亡益乎。」
待笞大杖則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待笞大杖則逃」是說子女對父母所施的體罰,原則上應順從接受,但若是發現父母的體罰有過分之處,可能造成自己不可挽回的傷害,則應逃避,以免留下遺憾;這是出自於有關曾子的一則故事,〔說苑〕、〔孔子家語〕和〔韓詩外傳.卷八〕等書都有記載。有一回,曾子犯了過錯,他的父親曾哲在盛怒之下,掄起木棒打他,打得曾子昏倒在地,過了好些時候才甦醒,站起來便向其父說:「父親不生氣了嗎?」魯國人聽說這情況,都覺得曾子很孝順,而尊敬他。有人把這件事告訴孔子,孔子跟學生說:「如果曾子來了,則讓他進門。」曾參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請人代為向孔子詢問。孔子把曾參找來,說:「你難道沒聽說從前舜是怎麼做兒子的嗎?父親用小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竹條鞭打。《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兒子忤觸特進,已行笞矣。」也作「笞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鞭擊扑打。《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幽於圜牆之中。」也作「榜笞」、「榜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差錯、出狀況。個人在無意間出差錯、發生不合常理的行為或狀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竹枝或竹條。有些人會用來打小孩或做教鞭。
也著,也著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要檚,也要粥糜。比喻父母在教養小孩的時候要賞罰並重、教養兼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