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耕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用農耕之餘,致力學問的生活方式。比喻勤苦恬淡。如:「這種耕讀的生活雖苦,他卻怡然自得。」
耕讀傳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勤苦恬淡、不慕名利的門風傳家。《三國演義》第二八回:「老夫耕讀傳家,止生此子,不務本業,惟以游獵為事。是家門不幸也。」
耕讀教師(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耕讀教師是大陸地區貧窮落後的農村地區中,未曾列入國家教員編制的非全日制簡易民辦小學之一──耕讀小學的教學人員,是農村普及小學教育,補充師資匱乏所採取的形式之一。
  耕讀教師一般在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本地農民中選任。其程序是:先由農業生產合作社(即鄉)社員或生產隊(即村)農民推薦後,由當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確定。耕讀教師多為半天勞動半天教學;或農忙勞動農閒教學;或白天勞動夜晚教學,教學業務須接受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和管理。其收入來源是:(1)主要由所在農業生產合作社(或生產隊)按同等(或一般)勞動力記工分;(2)由當地行政機構按月發給少量的現金補貼。
  耕讀小學及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照著文字念。如:「誦讀」、「朗讀」、「宣讀」。
看書、閱覽。如:「閱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學習、研究。如:「他是讀理科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鬆土除草。如:「耕田」、「耕地」。
比喻做事謀生。如:「筆耕」、「舌耕」。
開誠布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怨言。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王鼎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以直。創作以散文為主,其它還有詩、小說、劇本及評論。現旅居美國紐約,專事寫作。王鼎鈞生於一個傳統的耕讀之家,從小就接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幼年時受沈從文作品影響,立志寫作;也受夏丏尊影響,立志幫助文學青年。14歲開始寫詩,16歲嘗試評論「聊齋誌異」,19歲在陝西安康日報發表第一篇作品「評紅豆村人的詩」。由於對日抗戰,王鼎鈞少年時代就和家人分離,八年抗戰期間,他有四年多都在日本佔領區生活,打過遊擊;抗戰軍興,1942年去大後方投入李仙洲將軍所創辦之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輾轉安徽、河南、陝西各地。抗戰末期初中畢業即輟學從軍,隨...
吳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吳晟2 生平3 風格4 作品 吳晟 生平 吳晟(1944~),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人,屏東農專畜牧科畢業,任溪州國 中生物科教師,與莊芳華結婚,工作之餘陪母親下田,耕讀生涯二十多年,他個性樸實真誠,自稱「愚直鄉間子弟」、「只是戇直而無變巧的農家子」;然而「戇直」卻是他的最有名的註冊商標。吳晟與藝文接觸很早,他國校六年級時就看「新生文藝」,並愛上詩作,甚而荒廢學業;高中時期開始寫詩,少年不識愁滋味的人生,有歌頌、也有感歎。大專時期,由於個性冷靜,對大社會觀察入微,作品表現出關懷社會的意味在。大專一年級的寒假,...
推誠布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開誠布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怨言。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家門不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中的運道不好,蒙受災禍。《三國演義》第二八回:「老夫耕讀傳家,止生此子,不務本業,惟以游獵為事。是家門不幸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