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79.67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舞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跳舞時共舞的伴侶。
舞伴敬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舞口令。跳方舞之前必先與舞伴敬禮,後與鄰伴敬禮。
舞伴併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語。舞伴朝同一方向,男左女右併肩站立,若靠近舞伴牽內手時,朝方向線則內手為男右手女左手,如朝反方向線則為男左手女右手,男掌心朝上,女掌心朝下,牽手的高度通常與肩同高,即屈肘,手的位置在女伴之肩高位置,但亦視舞法說明而定,可同腰高或自然下垂等方式,至於外手亦視舞法說明而定,可插腰、持裙或自然下垂,通常則為男插腰、女持裙,或稱為Couple Position。
張慶三編著《土風舞世界 》民國五十九年。
甜心;舞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名。此詞為中世紀英文,在喬塞(Chaucer)的作品中常被使用。其實,此詞源於「alleman」,指復活節儀式中的舞伴。當時有一風俗,救濟金(alms)都在「洗腳儀式」(耶穌教導門徒想做大人物需先謙卑),即「復活節週四」(Maundy Thurday, Allemaunde Thurday)發放,接受救濟者歡欣鼓舞地飲酒慶祝其暫時的富足,滿心歡喜離開救濟品發放處所。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配合節奏表演各種姿勢的動作。如:「跳舞」、「手舞足蹈」、「載歌載舞」、「舞步輕盈」。
舞蹈的名稱。如:「交際舞」、「芭蕾舞」、「華爾滋舞」。
揮動、耍動。如:「舞劍」、「舞棒」。
賣弄、玩弄。如:「舞弊」、「舞文弄墨」。
飛揚、飛翔。如:「飛舞」、「眉飛色舞」。
興起。如:「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起共同生活、工作或交遊的人。如:「旅伴」、「友伴」、「玩伴」、「夥伴」。
夫或妻。如:「老伴」、「終身伴侶」。
陪著、襯著。如:「伴舞」、「伴娘」、「伴讀」、「伴遊」。
琵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彈撥樂器。又稱枇杷。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之最基本的彈撥技巧。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的總稱。秦代人民根據圓的形式創出直柄、圓形音箱的彈撥樂器,至秦漢不斷改進,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為今阮弦之前身。西元四世紀,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傳入中原。唐、宋以來在這兩種琵琶基礎上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現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後彎曲,稱為曲項琵琶,今日常見有南管琵琶和國樂常使用的琵琶。琴桿與琴面上皆為四相四弦。除用於歌唱、曲藝、戲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於樂器的合奏、伴奏和獨奏。也稱為「鼙婆」。
恰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舞蹈。起源於拉丁美洲,由墨西哥土風舞蛻變而來。舞曲節拍是四分之四或二分之二拍,節奏可快可慢,每兩小節有恰恰恰的伴唱聲。不需舞伴便可起舞,多由女性帶領,男性跟隨起舞。§英chacha[例]他跳恰恰時,舞姿翩翩,儀態曼妙,吸引了眾人目光。
黏巴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源起於巴西的一種舞蹈。為英語lambada的音譯。音樂美妙,舞姿特殊。舞步像是恰恰、探戈及倫巴的混合步。特色是搭對舞伴須緊緊的貼身而舞,因此在某些地區被視為傷風敗俗而遭禁止。
扭扭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舞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成為美國的流行舞,因頗具特色,所以廣受歡迎,流行於全球。特徵是強調臀部的擺動,與舞伴互不接觸,一面扭一面跳,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創作舞步,而配合四分之二拍的搖滾節奏舞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