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1.38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芝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附錄-地名-臺北捷運淡水線站名
芝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芝山岩在哪裡呢?1.1 交通路線2 芝山岩的環境2.1 芝山岩-化石2.1.1 化石一:貝類碎屑2.1.2 化石二:海膽的化石2.1.3 化石三:海生物的生痕化石2.2 芝山岩-特殊地質3 植物景觀4 六氏先生 芝山岩在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陸地高起的部分。如:「高山」、「青山」、「山峰」、「山丘」、「山岳」、「山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寄生於枯樹木根的菌類。有青、白、黃、赤等色,可以入藥。傳說服用後可以長壽或成仙。如:「靈芝」。
圓山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圓山文化遺址位置:台北市圓山遺址、台北市植物園遺址(圓山文化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為圓山期,以台北市圓山遺址出土的文化為此一時期的典型代表;後期為植物園期,以台北市植物園遺址出土的文化以此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代表遺址:圓山遺址、芝山岩遺址、土地公山遺址、狗蹄山遺址(註二)圓山文化的存在從新石器時代中期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大至分布於台灣東北部海岸、台北盆地的淡水河兩岸和新店溪下游河階地,當時的台北盆地處於台北湖時代,圓山貝塚的出土可以說明當時人類的居住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此時期的人類就選擇在湖濱較高處定居,從出土物...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單位4 中心單位5 校園設施6 學生社團7 相關條目8 外部聯結 歷史沿革1895年:7月於士林芝山巖設立國語學堂(芝山岩學堂),為本校前身。1896年:設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於現址。1920年:改制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1927年:5月,易名為「臺北第一師範學校」、另設「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即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前身)。1943年:與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合併(原第二師範收本科生,原第一師範收預科及女子部),改為「臺北師範專門學校」。1...
簡大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市三峽)等地。明治31年接受日本人的勸誘,與林秀清、劉簡全等向台北縣知事村上義雄提出投降請願書,並在芝山岩舉行歸順典禮。簡大獅率領部眾提交歸順誓約書,保證從此不再收取「保庄金」、不攜帶武器、從事正當行業,並呈送住所、家屬名簿,誠心接受統治。(註1,2)簡大獅集團歸順後,從事士林通往金包里(今新北市金山)的道路工程,但仍暗中築要塞、購置武器,因而遭到日方懷疑。不久簡大獅在詹番、徐祿贊助下又起兵反抗,卻在強力圍剿下退走龍潭陂(今桃園縣龍潭)、咸菜甕(今新竹縣關西鄉),逃入番界、再潛逃廈門。明治33年,簡大獅被清廷治安人員與日...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育外,亦創新拓展相關學術領域,是有志於教育文化產業者最佳的選擇。 簡史本校創立公元1895年,初名芝山巖學堂,翌年改稱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20年改名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1927年分割為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前身,南門校區)、臺北第二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前身,芳蘭校區),1943年兩校再合併為臺北師範學校(南門校區收預科及女子部,芳蘭校區收本科生;日治時期國語學校及臺北師範學校的學籍簿全部移至芳蘭校區,即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區)。1945年日本戰敗,本校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196...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育外,亦創新拓展相關學術領域,是有志於教育文化產業者最佳的選擇。 簡史本校創立公元1895年,初名芝山巖學堂,翌年改稱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20年改名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1927年分割為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前身,南門校區)、臺北第二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前身,芳蘭校區),1943年兩校再合併為臺北師範學校(南門校區收預科及女子部,芳蘭校區收本科生;日治時期國語學校及臺北師範學校的學籍簿全部移至芳蘭校區,即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區)。1945年日本戰敗,本校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196...
日據時期公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深感語言隔閡為軍事行動和行政工作帶來的莫大不便,1895年7月12日在台北士林創辦了第一所學校—芝山岩學務部學堂。次年3月31日又在台北建立「總督府國語學校」,同時在全省各主要城市設置「國語傳習所」共14所。至1898年7月28日日本政府公佈「台灣公學校令」,將國語傳習所全部更改為正規小學,即稱為公學校。公學校的經費由當地街、莊、社負擔,學生入學年齡為8到14歲,學制為6年,課程有修身、國語、作文、漢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體操等等。公學校特別注重語言訓練,其中「國語」一科佔總課時將近一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