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15146 收藏人次:2863006
植物名。屬,「角」、「薢茩」之古稱或簡稱。參見「薢茩」條。
    
瀏覽人次:2212 收藏人次:2571018
的果實。水生,秋天成熟。紫黑色,二端有角,亦有多至四角者。果肉白色,富澱粉質,生食、熟食皆可。
    
瀏覽人次:1685 收藏人次:451079
四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瀏覽人次:1672 收藏人次:0
1.角的花,形小、色白。唐.盧照鄰〈明月引〉:「橫桂枝於西第,繞花於北堂。」
2.古代常以花為銅鏡背面的圖案,故稱鏡子為「花」。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齣:「沒揣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七齣:「兩個在那裡交扣丁香,並照花。」
角磨作雞頭     
瀏覽人次:603 收藏人次:0
(諺語)角,的果實,二至四角。雞頭,芡的果實,圓小無角。全句指有稜有角的角被磨成圓滑的雞頭。比喻人歷經眾多苦難挫折。宋.陸游〈書齋壁〉詩:「平生憂患苦縈纏,刺磨成芡實圓。」自注:「俗謂困折多者謂『角磨作雞頭』。」
西部斑響尾蛇     
瀏覽人次:537 收藏人次:0
Crotalus atrox (Baird and Girard, 1853)大型蛇,體形粗大厚實,體長可達1.5公尺,頭部寬大呈三角形,體背鱗片具明顯的稜脊,體色多為黃褐色或棕褐色,體背則有一系列大型的形斑紋。響尾蛇最知名的特徵即是其尾部末端可發出聲響的響環,本種的響環之前具有黑、白相間的環紋。北美洲。棲息於沙漠、灌叢及岩化的丘陵山區,多於夜間活動,白天藏身於洞穴中,以哺乳類與鳥類為食,受驚擾時,會舉起尾部,並震動末端的響環發出警示聲響。胎生,每次可產10~20條仔蛇。有鱗目(Class Squmata)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蝮蛇科 (Family Viperidae)
    
瀏覽人次:488 收藏人次:0
鄉土歌謠。採時隨口唱出的山歌。南朝梁.簡文帝〈櫂歌行〉:「妾家住湘川,歌本自便。」唐.李德裕〈靈泉賦〉:「乘鷁舳以晨泛,聽歌而夜起。」
紋海豹     
瀏覽人次:328 收藏人次:0
Phoca groenlandica. (Erxleben, 1777)成體約1.6~1.7公尺長,雄性體型大於雌性,年齡可達 35歲。出生3日內,毛色呈黃,之後變成純白外表,至3週齡斷乳,之後毛色漸深,成年者毛色銀灰,頭臉和尾部是黑色,背部兩側各有一道由肩向後延伸的黑帶,這兩條黑帶,從背方下看,構成如古希臘七弦琴的外框,由於這個特殊的形斑紋,這種海豹的英文名因而稱為弦琴背海豹(Harp Seal)。通常雄性的斑紋遠較雌性的清楚。在北半球寒帶沿岸,有3個地理區隔的族群,一是大西洋西北岸族群,從北極到加拿大、聖羅倫斯河,是3族群中數量最大的,約有200萬隻。二是大西洋東岸群,分布在挪威、冰島、及格陵蘭東岸。三是東方族群,分布在俄國北方的巴倫支海(Barents sea)、卡拉海(Kara sea)。交配季在3月,群集在海岸交配及蛻毛,每平方公里可高達2,000隻。雌性約4歲性成熟,懷孕後受精卵在子宮內懸浮直到6月才著床,胎兒發育直到隔年2月出生。哺乳期間母獸極少進食,每日減重3.1公斤,分泌乳汁脂肪量高達43%,幼獸每日增重2.3公斤,故體重的傳遞效率高達77%。幼獸3週齡後離乳,之後幼獸緊接著進入蛻毛階段,而母獸則進入下一個交配期。食物包括蝦類、磷蝦、胡瓜魚(capelin)、鯡魚、大比目魚;天敵則有海象、北極熊、人類。壽命雄性達29歲,雌性30歲以上。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鰭腳目 (Order Pinipedia)海豹科(Family Phocidae)
齒象     
瀏覽人次:293 收藏人次:0
齒象約存在更新世晚期生活,其活動範圍相當廣大,由華北地區至台灣地區,都有發現化石的紀錄。 這類大象具有既長且直的大門牙,體型碩大,高聳的背部脊椎神經棘,額骨大而向前突至鼻孔上方,形成一個屋簷狀橫脊。牙齒琺瑯質粗糙,褶曲強烈,厚度較大,臼齒齒板磨蝕略呈形,其上下頷最後一顆牙齒長度可達40cm以上。 近二十年來漁民在台灣的澎湖海溝撈獲了為數不少的古齒象化石,顯示它們曾經在此地度過一段繁盛的歲月。而今,繁華的景象早已不復在,古齒象所遺留既珍貴且豐富的化石遺骸,正是我們研究其演化史、探索古地理與古氣候環境變化、解開古齒象滅絕之謎的重要線索與證據。
鎂礦     
瀏覽人次:243 收藏人次:0
含鎂礦物。成分為碳酸鎂(MgCO3),面或柱面結晶,成塊狀、粒狀或纖維狀,有絹絲或玻璃光澤。白、黃灰或褐色。可提煉鎂,為製作瀉鹽、耐火材料的原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