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09.01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蒲甸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用蒲草編成的圓形坐具。《金瓶梅》第三七回:「後邊大娘從那時與了銀子,教我門外頭替他稍個拜佛的蒲甸兒來。」也作「蒲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孩子。如:「嬰兒」、「幼兒」、「兒童」、「兒戲」、「小兒科」。
年輕人。如:「中華健兒」、「三軍健兒」。
男孩子。如:「兒子」、「男兒當自強」。
兒女的總稱或自稱。如:「吾兒」、「不孝兒」。
附於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之後,構成衍聲複詞,與所附的詞合為「兒化音」(注音ㄦ),一般而言沒有意義。如:「花兒」、「那兒」、「老頭兒」、「慢慢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郊外稱為甸。如:「郊甸」。
伊甸園:猶太教、基督教的聖經中所記載的樂園。後來借指人間樂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編蓆、扇子。如:「蒲扇」、「蒲團」。
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由根部叢生。頂開黃花,花冠有白色冠毛,會隨風飛散。嫩葉可食,根可入藥。
蒲柳:水楊。在群樹中最早凋落,故用來比喻女子體質衰弱或身分低微的女子。如:「蒲柳之姿」。
甸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古代婦女的髮飾。束在髮根,能使頭髮成束。《金瓶梅》第二○回:「這䯼髻重九兩,他要打一件九鳳甸兒,一件照依上房戴的。」
蒲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蒲草編成的圓形墊子。以供佛教徒打坐時用。現在臺灣形式或作方形,材料或用布內裝棉絮。唐.顧況〈宿湖邊山寺〉詩:「蒲團僧定風過席,葦岸漁歌月墮江。」宋.陳與義〈休日早起〉詩:「蒲團著身寬,安取萬戶邑。」也作「蒲甸兒」、「蒲墩兒」、「蒲墊子」。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