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97.12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行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憲法之治。如:「國民政府的行憲,為我國的民主政治跨出了一大步。」
行憲紀念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於南京舉行國民大會,制定憲法,次年同日正式施行。政府遷臺後,至五十六年,特定每年此日為行憲紀念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如:「步行」、「直行」、「寸步難行」。
駕駛。如:「行車」、「行駛」。
做、從事。如:「舉行」、「行醫」、「行善」、「行事」。
可以。如:「行不行?」、「事情只要說明白就行了。」
流通、通行。如:「流行」、「風行一時」。
誇人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人的動作。如:「行為」、「行動」。
和出門在外有關的。如:「行蹤」、「行李」、「行程」。
將要。如:「行將就木」。
行書的簡稱。如:「行草」、「行楷」。
表現品德的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兄弟姊妹長幼的次序。如:「我在家中排行老三。」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商行」、「車行」、「分行」。
列。如:「行列」、「行伍」、「字裡行間」。
職業。如:「各行各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憲法的簡稱。如:「立憲」、「制憲」、「違憲」、「修憲」、「行憲」。
投票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國公民在選舉、罷免、複決上參加投票之權。是人民參與政治的基本權利。我國人民自民國三十六年實施現行憲法後,即獲得不分男女、宗教、種族、貧富的真正投票權。如:「民主國家公民的投票權,都必須達到一定的年齡。」
原住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某地區原先定居的族群。目前官方認定的臺灣原住民包含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達悟)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邵族、噶瑪蘭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十六族。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三十六年,因共產黨的叛亂,國民政府下令動員戡亂,為了一面戡亂,一面行憲,國民大會在不變更《憲法》條文的範圍內,於民國三十七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此條款與《憲法》具有同等效力,於動員戡亂時期結束之後,即予廢除。
預備立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日俄戰爭結束,日本勝利,這對中國影響極大。當時,中國人認為日本之勝乃立憲政治戰勝專制政治的象徵,因而要富國強兵就須實施憲政。清廷為收攬人心,乃於1905年廢科舉,派五大臣赴日、歐、美各國考察憲政,而後依據五大臣的報告,於1906年確定實施憲政的方針,開始為行憲而準備。1908年發表憲法大綱和行憲程序。依此程序,清廷決定在九年後的1916年公布憲法,頒行議院法,實施上下兩院的選舉,再於1917年招開國會。憲法大綱與
五權憲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據國父孫中山主張五權分立,將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種權力各自平等相維,以五院組織中央政府,行使五種治權。
憲政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父建國大綱所定建國程序的第三時期,實行憲法之治。此時中央政府完成五院之設,實行五權之治;並由立法院議定憲法草案,適時召集全國國民代表大會,以決定憲法之頒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