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衣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服。如:「衣衫不整」。唐.杜荀鶴〈山中寡婦〉詩:「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水滸傳》第五回:「帽兒光光,今夜做個新郎;衣衫窄窄,今夜做個嬌客。」
衣衫襤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服破爛。如:「當他們一行人渡過沙漠之後,個個變得衣衫襤褸。」也作「衣衫藍褸」。
衣衫不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著隨便、穿著不正式或不整齊。如:「參加隆重的典禮,不可衣衫不整。」「半夜火警,許多住戶急於逃難,衣衫不整地站在街頭。」
衣衫藍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服破爛。《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女眷們各各盛妝鬥富,惟有趙娘子衣衫藍褸。」也作「衣衫襤褸」。
只重衣衫不重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只重外表,不重內在,形容人很勢利。《黑籍冤魂》第二○回:「這訓蒙本來沒有道理,但官場是個勢利世界,只重衣衫不重人的,你出客衣服,總須辦幾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身上穿的,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如:「毛衣」、「雨衣」、「豐衣足食」。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糖衣」、「書衣」。
苔衣、地衣: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
衣缽:原指佛教徒傳承的信物,後泛指師父傳給弟子的學問或技藝。如:「衣缽相傳」、「承其衣缽」。
文言動詞。穿著。如:「衣錦還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衣服的通稱。明.張自烈《正字通.衣部》:「衫,衣之通稱。」如:「衣衫」、「棉衫」。
捉襟見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衣衫破敗。參見「捉襟肘見」條。《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四回:「攤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紀約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見肘的夏布長衫。」比喻生活極為窮困,或是無法顧及整體,照顧不周的窘態。唐.李商隱〈上尚書范陽公第三啟〉:「捉襟見肘,免類於前哲;裂裳裹踵,無取於昔人。」
阮囊羞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時有個叫阮孚的人,他父親是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他雖有才學,但性情放蕩,經常蓬頭亂髮、衣衫不整,每天飲酒作樂,到處遊山玩水,過著貧窮但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天,他到會稽山一帶遊玩,身上背著一個黑色袋子,有人問他袋子裡裝了什麼東西,他說:「我袋裡什麼都沒有,只裝了一文錢,以免空空的太難為情。」到了唐代,詩人杜甫在〈空囊〉詩中寫到:「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就是用阮孚這個故事來描述自己窮困的生活。後來「阮囊羞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錢財窘乏,經濟困難。
臨渴掘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隋唐演義》第八回:「如今弄得衣衫襤褸,鵠面鳩形一般,卻去拜他,豈不是遲了!正是臨渴掘井,悔之無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