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0.77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記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誦所讀的書,以備應答問難。《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宋.歐陽修〈蔡君山墓誌銘〉:「學者以記問應對為事,非古取士之意也。」
記問之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問之學」指只記誦書中文字,也只會向學生複述,但卻未透徹了解,未曾把握書中的意義,這種人並沒有資格作老師。據〔禮記‧學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這段話的前兩句猶如所解釋的意思。「必也」之後所說的是真正可以為師的,必須學有心得,義理充足,才有能力鼓勵學生發問而當機作答,當學生沒有能力發問時,老師就要告知;若告訴了學生還不明白,就只好暫時放棄,以待來日。此即啟發式教學之要義。〔論語〕中亦載孔子之語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義旨相同。而在「告知」的時候,必須是為師者自己先已明白了,才能告訴學生;而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出心中的疑難請求別人回答。如:「問答」、「請問」、「問路」、「發問」。
為表示關切而探望、拜候。如:「慰問」、「訪問」、「問候」、「問訊」。
審訊。如:「審問」、「問案」。
責備。如:「責問」、「興師問罪」。
干涉。如:「不聞不問」、「我的事請你不要過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事情寫下來。如:「記錄」、「登記」、「附記」、「記帳」、「記過」。
將事物印象留在腦海中。如:「記得」、「記住」、「記憶」、「忘記」。
寫下來的文書。如:「日記」、「筆記」、「札記」、「遊記」。
標識的符號。如:「圖記」、「暗記」、「標記」、「王記商號」。
量詞。用於計算敲擊次數的單位。如:「一記悶棍」、「給你一記右勾拳!」
克紹箕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學記》記問1>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2>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3>。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注解〕 (1) 記問:背誦學問,在課堂上講說。記問之學指沒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學問。 (2) 舍:同「捨」,暫時放棄。 (3) 箕:畚箕。以竹篾或柳條編成,用以盛土的工具。
箕裘相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克紹箕裘」之典源,提供參考。 《禮記.學記》記問1>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2>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3>。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注解〕 (1) 記問:背誦學問,在課堂上講說。記問之學指沒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學問。 (2) 舍:同「捨」,暫時放棄。 (3) 箕:畚箕。以竹篾或柳條編成,用以盛土的工具。
策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策與議論文,為科舉時代試士科目之一。《宋史.卷二八五.馮拯傳》:「拯請兼攻策問,不專以詩賦為進退。」《福惠全書.卷二四.典禮部.賓興考試》:「雖三場試之策論,多由記問剽竊。」
箕裘不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克紹箕裘」之典源,提供參考。 《禮記.學記》記問1>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2>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3>。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注解〕 (1) 記問:背誦學問,在課堂上講說。記問之學指沒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學問。 (2) 舍:同「捨」,暫時放棄。 (3) 箕:畚箕。以竹篾或柳條編成,用以盛土的工具。
周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處遊歷。《孔叢子.記問》:「周遊天下,靡邦可依。」
有腳書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博學強記的人。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三.有腳書廚》:「(程信民)自幼讀書于南峰山,先都官墓廬,攻苦食淡,手未嘗釋卷,記問精確,經傳子史,無不通貫,鄉人號為有腳書廚。」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