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諡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擬議諡號而作的文辭。漢晉以下,太常博士掌公卿大夫擬諡,察死者的善惡賢否,著為諡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禮制,依死者生前功過和品德所給予的稱號,多用於貴族、大臣和曾任官職的文人、學者。《說文解字.言部》:「諡,行之跡也。」《禮記.樂記》:「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
加諡號。《左傳.宣公十年》:「改葬幽公,諡之曰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申述意見的言論。如:「建議」、「提議」、「博采眾議」。
商量、討論。如:「商議」、「協議」、「議決」。
批評、評論。如:「議論」、「評議」。
大筆如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椽,屋頂的柱子。大筆如椽形容筆大如屋頂上的柱子。《晉書.卷六五.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珣所草。」後用以稱揚著名作品、作家或寫作才能極高。
私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對道德、功勛、文章有特殊成就的人,死後常由親屬或門生故吏加以諡號,稱為「私諡」。相對於君主封贈的諡號而言。明.宋濂〈淵穎先生私諡議〉:「文辭貞敏,非穎而何?於是私諡曰淵穎先生。」
抉瑕掩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瑕,玉上的斑點。瑜,美玉的光彩。抉瑕掩瑜指挑剔玉上的微小缺點以掩沒它的光彩。比喻以嚴刻的議論抹煞別人的優點。唐.嚴郢〈駮太常擬故相國江陵尹諡議〉:「今太常議荊南之政詳矣……乃抉瑕掩瑜之論,非中適之言也。」
如椽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人王珣夢見有人給他如椽的大筆,醒來以為有大手筆事,不久皇帝駕崩,哀冊、諡議等皆由王珣草擬。典出《晉書.卷六五.王導傳》。後比喻重要文告或稱頌他人筆力雄健,文章優美。宋.張鎡〈誠齋再韻見遺走筆復和並邀尤檢正京右司觀花〉詩:「戈揮就借如椽筆,不信湖邊日易沉。」
拔葵啖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偷拔葵菜,偷吃棗子。比喻小偷小盜。唐.獨孤及〈故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呂諲諡議〉:「闔境無拔葵啖棗之盜,而楚人到於今猶歌詠之。」
重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沉重的擔子。比喻繁重的責任。《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南朝梁.沈約〈齊明帝諡議〉:「流涕而膺寶位,如就重負。」也作「重擔」。
椽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代王珣夢見有人給他一隻粗大如椽的筆,便認為將有大手筆的事發生。不久果然皇帝駕崩,因為王珣文筆極佳,所有的哀冊諡議,皆由王珣草擬。見《晉書.卷六五.王導傳》。後用以稱讚人文筆出眾。《聊齋志異.卷四.羅剎海市》:「先生文學士,必能衙官屈、宋。欲煩椽筆賦『海市』,幸無吝珠玉。」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