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918.26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賞罰不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獎賞與懲罰的原則不恰當,該賞的不賞,該罰的不罰。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賞罰》:「夫將專恃生殺之威,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國之五危也。」《精忠岳傳》第五二回:「他道我賞罰不明,因而懷恨,致有此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亮。如:「明亮」、「光明」、「明暗」。
時序次於現今的。如:「明年」、「明天」。
了解、通曉。如:「明理」、「明白」、「深明大義」。
清楚。如:「明辨是非」、「耳聰目明」、「黑白分明」。
視力、視覺。如:「失明」。
公開、顯露的。如:「明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聰慧,有智慧的。如:「聰明」。
朝代名。
明明:顯然如此、確實。如:「這事明明是他做的,他卻不承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人的身體、財物施以處分或懲治。與「賞」相對。如:「處罰」、「懲罰」、「罰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賜與。如:「賞賜」、「獎賞」、「重賞」。
獎賞的事物。如:「懸賞」、「討賞」。
讚美、嘉許、表揚。如:「嘆賞」、「讚賞」。
玩味、領受事物的美好。如:「玩賞」、「欣賞」、「賞月」、「雅俗共賞」。
器重、看重。如:「賞識」。
對他人加恩惠於己的客氣用語。如:「賞光」、「賞臉」。
不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了解,多指不了解事實真相。《楚辭.屈原.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
2.不英明。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見而不行,主不明也。」《三國演義》第三回:「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於桐宮。」
3.不精通、不擅長。元.史九敬先《莊周夢》第二折:「(末云):『將酒來』(生云):『賜飯足矣。小人酒上不明。』」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祖傳三輩行醫。若論我學生的手段,我指上不明,醫經不通。」
4.不明亮。如:「昏暗不明」。《三國演義》第六回:「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京城一空!」
5.不明朗。如:「情況不明」。
6.不靈光。如:「其人昏昧不明。」
賞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獎賞有功勞的人與處罰有罪過的人。《莊子.在宥》:「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韓非子.初見秦》:「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
比比皆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到處都是。
不知所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驚慌失度,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三國志.卷六四.吳書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酉踐尊號,哀喜交并,不知所措。」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比比皆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比比皆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