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3.01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走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曲藝表演的形式。表演者邊唱邊舞,有大動作的走場,故稱為「走唱」。如北平的蓮花落、天津的蕩調、東北的二人轉等曲種。
2.四處遊走賣唱。如:「那位走唱藝人的美妙歌聲,終於得到賞識,發行了唱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步行。如:「走路」。
逃跑。如:「逃走」、「敗走」。
離開。如:「走開」、「我明天就要走了。」
往、去。如:「走訪」、「走投無路」。
交往、來往。如:「走動」、「他們兩家走得很勤。」
洩漏。如:「走漏」、「走光」、「走電」。
失去原來的形態。如:「走味」、「走樣」、「走調」。
移動。如:「拿走」、「這步棋走錯了。」、「那個鐘走得太快了。」
比喻死亡。如:「他撒手走了。」
供步行的。如:「走廊」、「走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嘴發出合乎音律的聲音。如:「唱歌」、「唱戲」。
高呼。如:「唱名」、「唱票」。
泛稱詩歌詞曲。如:「新唱」、「絕唱」。
那卡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沿街賣唱。為日語ながし的音譯。如:「臺灣現在流行唱那卡西,事實上就是抱著手風琴走唱的意思。」
侗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侗族的戲劇。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侗族分布地區。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形成於貴州。其表演形式最初僅兩人坐唱,後來發展為走唱,角色不多,舞臺動作簡單,一般不用布景,舞臺上僅置桌、凳等。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由男演員扮演女角。唱腔有平調、哭板、仙腔及民歌調子,主要伴奏樂器為二胡、琵琶、鑼、鈴、鈸、鼓及特有的牛腿琴等。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