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起義     
瀏覽人次:1469 收藏人次:114358
1.為正義而起兵。《三國演義》第一回:「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
2.作文時,樹立一義以發其凡。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一曰微而顯,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
雲南起義     
瀏覽人次:545 收藏人次:0
民國四年袁世凱圖謀稱帝,蔡鍔赴雲南與唐繼堯共舉義,電袁取消帝制,並組護國軍,出兵入川屢敗袁軍,西南各省相繼響應,袁乃撤消帝制,憂恚而死,世稱此役為「雲南起義」。也稱為「護國之役」。
武昌起義     
瀏覽人次:394 收藏人次:0
清宣統三年辛亥(西元1911),八月十九日(陽曆十月十日),革命黨在武昌起義,各省響應,遂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
廣州起義     
瀏覽人次:232 收藏人次:0
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年,黃興率領革命黨人,進攻兩廣總督衙門,此役黨員菁英犧牲頗多,葬於黃花岡者計有七十二烈士,餘者姓名不可考,此役雖失敗,然革命聲勢卻已震驚全國,奠定了辛亥革命成功的基礎。
綠林起義     
瀏覽人次:109 收藏人次:0
西漢末年,王匡、王鳳等在今湖北當陽綠林山一帶聚集飢民起義,以反對王莽篡位,稱為「綠林起義」。西元二十三年建立「更始」政權,同年大敗王莽軍,推翻了王莽政權。
    
瀏覽人次:25315 收藏人次:5582375
公正合宜的道理。如:「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行為合乎正義或公益的。如:「義舉」、「義行」、「義士」、「義演」、「義賣」、「義診」。
意思。如:「意義」、「含義」、「釋義」、「微言大義」。
無血緣關係或名義上的」。如:「義父」、「義母」、「義子」。
人工製造、的。如:「義齒」、「義肢」。
義大利的簡稱。如:「德義軍事同盟」。
    
瀏覽人次:16002 收藏人次:10991520
引發、產生。如:「起火」、「起義」、「發起」、「起疑」、「起作用」。
破釜沉舟     
瀏覽人次:63627 收藏人次:4323809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記載秦朝末年,群雄起義反秦,秦將章邯率兵攻趙,以重兵圍攻鉅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救趙,但宋義卻停兵不進。項羽殺了宋義取得軍權後,派遣二萬兵將渡過漳水,救援鉅鹿。之後,趙將陳餘又請求項羽派更多兵力支援,項羽於是帶領全部的軍隊渡河,然後將渡河的船弄沉,打破煮飯的鍋子,燒掉駐紮的營地,並只帶三天乾糧,以示必死之決心,不做撤退的打算。經過九次大戰,終於打敗秦軍。這即是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項羽為使士卒拚死戰鬥,渡河之後,即將渡船弄沉,把釜甑打破,以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後來「破釜沉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做事果決,義無反顧。
所向披靡     
瀏覽人次:40537 收藏人次:1084089
「披靡」原是形容草木隨風散亂傾倒的樣子,用於人,則可比喻潰敗逃散,見於《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據載,秦朝末年,群雄紛紛起義,推翻秦朝政權,其中以項羽、劉邦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項羽為楚國大將項燕之孫,跟隨叔父項梁起義,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仍號楚懷王。懷王派遣項羽、劉邦分道伐秦。項羽在鉅鹿一戰中殲滅秦軍二十萬,建立極大的功勞。劉邦則用張良的計策,對秦官員人民採懷柔政策,最先順利進入關中,秦朝至此滅亡。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立即率兵入關,與劉軍對峙。在鴻門宴上,項羽欲殺劉邦未遂,後來項羽率兵屠咸陽城,殺秦降王子嬰,燒阿房宮,尊楚懷王為義帝,後又遣人殺之,自立為西楚霸王,種種舉措,大失民心,於是...
    
瀏覽人次:37319 收藏人次:6302854
6.舉。如:「稱兵起義」。《詩經.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