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01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通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各省的志書稱為「通志」。如《江蘇通志》、《湖南通志》等,以別於縣志而言。
2.通達其意。《晉書.卷五一.皇甫謐傳》:「其後鄉親勸令應命,謐為釋勸論以通志焉。」
通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志〕為宋鄭樵所編撰之類書。鄭樵(1103~1161),宇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入,十六歲起即謝絕人塵世事,在夾漈山苦讀二十餘年,時人稱夾漈先生。常四出訪書,遇藏書家即借住,讀盡乃去。著作達八十四種之多,然多佚失,流傳至今而為經典之作者,即為〔通志〕二百卷。
  〔通志〕仿〔史記〕之五體,又依〔晉書〕為〔載記〕,改「表」為「譜」,改「志」(或「書」)為「略」,包括:〔本紀〕十八卷、〔世家〕三卷、〔列傳〕一百零八卷、〔載記〕八卷、〔四夷傳〕七卷、譜四卷、略五十二卷。〔本紀〕從三皇記載至隋,〔列傳〕則周到隋,二十略由遠古到唐。二十略是全書之精華,分量最多,對後世影響也最大。二十略意在...
通志.校讎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志〕為中國紀傳體史書,計200卷,南宋鄭樵撰。其中略52卷,分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等20略,中以藝文、校讎2略為中國古典文獻學、目錄學理論著作。〔通志.總序〕云:「冊府之藏,不患無書,校讎之司,未聞其法。卻三館無素餐之人、四庫無蠹魚之簡,千章萬卷,日見流通,故作〔校讎略〕」。分21論,計69篇,闡明了我國古典目錄學的基本理論,認為通過科學的分類,能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有云:「類例既分,學術自明,以其先後本末具在。觀圖譜者,可以知圖譜之所始;觀名數者,可以知名數之相承。識緯之學,盛於東都;音韻之書,傳於江左;傳注起於漢魏;義疏成於惰唐。睹其書,可以知其書之源流,或舊無其書而有其...
通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儒家經籍,體大思微,歷代學者為發明先儒精蘊,羽衛聖經,不乏注釋考述之家。清初,遼陽人氏納蘭性德(字容若,康熙13年進士),嘗集宋元以來諸說經之書,闢通志堂庋藏,並倩請門客徐乾學、何焯為之整理。康熙12年(1673)成德捐貲付諸梓,2年後訖工,名其書曰〔通志堂經解〕。凡收九經解146種,1860卷。乾隆年間,書版入內府,已有漫漶斷闕,四庫館臣乃奏請補刊。清高宗以成德父明珠,在康熙間柄用有年,氣燄熏灼,一時名流如徐乾學等互相交結,植黨營私,甚不以為然,復又以此書足以翼補群經,因命為之補刊齊全,故後世遂以是書為乾隆50年(1785)內府刊本。清高宗並於書前冠上諭略云:「夫徐乾學、成德二人品行本不...
通志藝文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志〕200卷,宋鄭樵(1104-1162)撰。其中卷63-70,凡8卷,為〔藝文略〕,此下為校讎、圖譜、金石三略,分述目錄學理論與著錄非書資料。
  〔通志〕為紀傳體通史,其紀、傳、表、載記等,皆採輯自正史。二十略則相當於正史之書志。〔藝文略〕亦以彙集漢、隋、新唐諸史藝文志為主,並下及宋代公私書目,然僅偶爾注其出處。而又疏於考訂,以致重複錯亂,不一而足。其〔校讎略〕於〔崇文總目〕等分類錯誤,譏刺為「見名不見書」,適足以自諷。
  唯其主要用意,在打破傳統之四部分類法,而分為12大類:經類、禮類、樂類、小學類、史類、諸子類、天文類、五行類、藝術類、醫方類、類書類、集類...
通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志〕,凡200卷,宋鄭樵撰。民48年(1959)臺北新興書局影印本;民67年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影印本。
  作者有意繼司馬遷〔史記〕之後,重寫一部包舉宇內、涵括古今的大型通史。因此,在內容編寫方面,既敘述歷代典章制度,又記載各代人物傳記;在史實時間起訖方面,則起自上古,而終於隋代(其中二十略有些部分,內容則敘至唐代或宋代);在編撰體例方面,則略仿「史記」之作法,將全書分為本紀、年譜、世家、列傳、載記、略6部分,對歷代史料進行綜合分類,然後加以概述、編寫,於宋高宗紹興31年(1161)成書,命名為〔通志〕。
  在體裁上,該書雖然分為紀、譜、傳、略等6部分,但從實際創...
通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清乾隆三十二年(西元1767)敕撰,紀昀等校訂。五百二十七卷。記載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政事,兼補唐代紀傳。體例依鄭樵《通志》,為《通志》的續篇。清代紀昀等有《續通志考補》三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意、意向、抱負。如:「志向」、「立志」、「志願」、「志同道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暢、不阻塞。如:「通暢」、「通順」。
使順暢。如:「通馬桶」、「通水管」。
交流、往來、交往。如:「通敵」、「通航」、「通信」、「通車」、「通商」、「流通」、「互通有無」。
到達。如:「通往」、「條條大路通羅馬」。
全部、整個、都。如:「通宵」、「通通上去」、「通盤考量」。
明白、了解、懂得。如:「通曉」、「精通」、「通情達理」。
淵博。如:「通才」、「通人」。
熟悉某種事物的人。如:「中國通」、「萬事通」。
報告、告知、傳達。如:「通報」、「通知」。
普遍的、共同的。如:「通病」、「通行」、「通性」、「通稱」、「通俗」。
量詞:A>用於計算文書、電訊數量的單位。如:「一通電話」、「三通電報」。B>用於計算敲擊鐘鼓次數的單位。如:「擂鼓三通」。
剛愎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清史稿.卷一四九.交通志一》:「盛宣懷剛愎自用,不洽輿情,已可概見,應如何懲處,以儆將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