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通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通行的禮節。《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蓋聞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也。」
3.記述一代通行典禮的書,由國家編訂頒行。《舊五代史.卷一一八.周書.世宗本紀》:「十一月丁未朔,詔翰林學士竇儼,集文學之士,撰集大周通禮、大周正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的行為規範。如:「禮俗」、「禮節」、「禮法」、「禮儀」。
表示尊敬的態度或行為。如:「禮貌」、「敬禮」、「行禮」、「禮賢下士」。
儀式。如:「典禮」、「喪禮」、「成人禮」、「成年禮」。
贈送人家的物品。如:「禮物」、「獻禮」、「送禮」、「禮金」、「禮餅」。
尊敬、厚待。如:「禮遇」、「禮聘」。
禮拜:A>向神行敬拜禮。B>基督徒於星期日集會,敬拜上帝的儀式。如:「星期日是基督徒做禮拜的日子。」C>一個星期為一禮拜,星期日為禮拜日。如:「下個禮拜開始期中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暢、不阻塞。如:「通暢」、「通順」。
使順暢。如:「通馬桶」、「通水管」。
交流、往來、交往。如:「通敵」、「通航」、「通信」、「通車」、「通商」、「流通」、「互通有無」。
到達。如:「通往」、「條條大路通羅馬」。
全部、整個、都。如:「通宵」、「通通上去」、「通盤考量」。
明白、了解、懂得。如:「通曉」、「精通」、「通情達理」。
淵博。如:「通才」、「通人」。
熟悉某種事物的人。如:「中國通」、「萬事通」。
報告、告知、傳達。如:「通報」、「通知」。
普遍的、共同的。如:「通病」、「通行」、「通性」、「通稱」、「通俗」。
量詞:A>用於計算文書、電訊數量的單位。如:「一通電話」、「三通電報」。B>用於計算敲擊鐘鼓次數的單位。如:「擂鼓三通」。
苦盡甘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知遠諸宮調.第一二》(據《諸宮調兩種》引)1>三娘離席,今告諸親,聽奴分析:「生居村野,梢似不通禮義。當初是亡過親爺,招召這經略為(婿)。因與舅爭閑氣,夫婦便分離。傷悲,一十三載,全無信息。○受辛懃打罵也甘心,又爭知卻有今日。劉郎豪貴,獨掌九州元帥2>,方知是苦盡甘來,自古道果無虛3>矣。這金冠想怎戴得?對天地卜個來意,大有分,三梳這髮,重如舊日。」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元.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三齣》。 (2) 九州元帥:指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 (3) 虛:假的、不真實。〔參考資料〕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三齣》(據《六十種曲》引)我將你...
博古通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博古知今注音︰ㄅㄛˊ ㄍㄨˇ ㄓ ㄐ|ㄣ漢語拼音︰bó gǔ zhī jīn釋義︰猶「博古通今」。見「博古通今」條。 01.《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源) 02.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近來有一秀才,姓蘇名秦,此人博古知今,真乃將相之器。」 參考詞語︰披古通今注音︰ㄆ| ㄍㄨˇ ㄊㄨㄥ ㄐ|ㄣ漢語拼音︰pī gǔ tōng jīn釋義︰披,翻閱。「披古通今」猶「博古通今」。見「博古通今」條。 01.南朝梁.簡文帝〈書案銘〉︰「敬客禮賢,恭思儼束,披古通今,察姦理俗。」 參考詞語︰通...
夷夏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語‧周語中》不是將戎狄罵作“豺狼”﹐就是誣稱他們為“禽獸”﹐根本不把戎狄當作人﹐主張夷夏不通婚﹐不通禮﹔或則認為戎狄與華夏雖然本來是一家。但由於戎狄的祖先不遵守禮義﹐犯了罪﹐被流放到邊疆﹐形成戎狄之族﹐至今也沒有變好(《國語‧周語上》)。這兩種觀點都是對周邊民族的歧視﹐帶有明顯的大漢族主義色彩。孔丘作《春秋》﹐提出了“內諸夏﹐而外夷狄”的觀點﹐夷夏之防理論作為儒家的政治主張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這一理論在中國的不同歷史時期起著不同的作用。當華夏民族受到外族侵略時﹐夷夏之防的思想激勵了華夏民族的愛國主義思想﹐推動他們積極...
透古通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博古通今」之典源,提供參考。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1>曰:「吾聞老聃2>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3>矣。」對曰:「謹受命。」遂言於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聖人之後也,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故其鼎銘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其恭儉也,若此。』」臧孫紇有言:「聖人之後,若不當世,則必有明君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禮,其將在矣。」屬臣曰:「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公曰:「諾。」...
博古知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識廣博,學識豐富,通曉古今之事。《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也作「博古通今」、「通今博古」。
大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學問修養極高的學者。《漢書.卷七三.韋賢傳》:「賢為人質朴少欲,篤志於學,兼通禮、尚書,以詩教授,號稱鄒魯大儒。」
通今博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博古通今」之典源,提供參考。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1>曰:「吾聞老聃2>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3>矣。」對曰:「謹受命。」遂言於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聖人之後也,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故其鼎銘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其恭儉也,若此。』」臧孫紇有言:「聖人之後,若不當世,則必有明君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禮,其將在矣。」屬臣曰:「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公曰:「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