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遊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言語說動他人,使他聽從自己的主張。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詩:「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儒林外史》第一三回:「講到戰國時,以遊說做官;所以孟子歷說齊梁,這便是孟子的舉業。」也作「游說」。
遊說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遊說團體就是利益團體(interest group)的一種形式,意指具有共同利益,且為此共同利益採取共同行動以影響政府決策的一群人,無論其是否有正式組織,皆可構成利益團體。一般民主國家,都在憲法上保障公民享有自由結社的權利,俾使人民得以用和平的手段爭取其所堅持的理想與利益。故在法律上也會規定社團可以使用的手段及活動範圍。遊說團體及利益團體都可以在憲法的保障下,取得合法的地位,並展開法律上允許的社團活動方式。
  在現代民主國家,遊說是利益團體,甚或壓力團體(pressure group)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動方式。所謂遊說,是指利益團體代表設法和政府官員接觸,說服政府官員按照利益團...
到處遊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透過到四處各地發表,藉此宣傳、說服他人採納或接受自己的想法或意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言語勸說,使人聽從或採納自己的意見。如:「說客」、「說服」、「遊說」。《孟子.萬章上》:「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說服。如:「遊說」。《文選.李康.運命論》:「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於群雄。」
鷸蚌相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不休,誰也不肯讓誰。有一個漁夫經過,就毫不費...
毛遂自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平原君之門下食客毛遂自薦跟隨前往楚國遊說。典出《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後用「毛遂自薦」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自告奮勇」、「脫穎而出」
前倨後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書,反復熟讀,不斷揣摩,每逢困乏想睡之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終於理解書中道理。後來蘇秦又去各國遊說,他主張合縱政策,說服了齊、燕、趙、楚、韓、魏六個國家結為同盟,共同對付秦國,蘇秦因此擔任六國宰相,佩帶六國相印,也讓秦國因此不敢東侵。有一次蘇秦因公經過故鄉洛陽,蘇秦的父母在三十里外的路口迎接他,妻子更不敢正眼看他,嫂嫂也伏地叩拜。蘇秦看了,說:「嫂嫂,你為何從前的態度那麼傲慢,現在卻又那麼謙卑呢?」嫂嫂答道:「你現在做了大官,既尊貴,又有錢啊!」蘇秦嘆了口氣說:「哎!貧窮時父母都不把你當兒子看待,富貴時親友都畏懼你,難怪人們要看重權勢利祿了!」《戰國策》原文對蘇秦嫂嫂的描述是「何前倨而後...
畫蛇添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齊策二》載,戰國時,昭陽為楚國大將,當時昭陽已攻下魏國的八座城池,接著又計畫討伐齊國,於是齊王派陳軫前來遊說昭陽,請他不要攻打齊國,陳軫就引用了「畫蛇添足」的故事作比方來說明,故事的內容是說:在楚國有個專管廟堂祭祀的人,把一壺酒賞給辦事的人們去喝。但是人多酒少,不夠大家分喝,於是大家商量了一下,想出在地上畫蛇比賽的方式,誰先畫好一條蛇,誰就可以喝那壺酒。比賽開始之後,其中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就畫好蛇,於是拿起酒準備要喝,看著別人還在慢慢的畫著,就左手拿著酒壺,右手握著筆又在地上畫了起來,並且還得意地說:「我還能有時間給蛇畫上腳呢!」蛇腳還沒畫好,另一個人已經畫好了蛇,就把酒搶...
比比皆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到處都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