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5.81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遠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遠處征戰。唐.李白〈子夜吳歌.秋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三國演義》第三一回:「父親病體未痊,不可遠征。兒願提兵前去迎敵。」
遠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遠方征戰的軍隊。如:「印緬遠征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距離不近的。如:「遠方」、「遠客」、「遠路」、「遠水救不了近火」。
不親近。如:「疏遠」、「遠親」。
深奧。如:「深遠」、「言近旨遠」。
遠離、避開。如:「遠嫌」、「遠小人」、「敬鬼神而遠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遠行。如:「長征」、「遠征」。《詩經.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孑然一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憤怒,打算親自帶兵征討公孫淵。當時丞相陸遜之弟陸瑁以為不妥,上書勸阻道:吳與遼東距離遙遠,軍隊長途遠征,必然疲憊,恐怕難以取勝。況且公孫淵與魏國的關係不明,要是到時候魏國發兵來援,戰勢將更加不利。又即使公孫淵「孑然無所憑賴」,手下人馬因畏懼征戰,四散奔逃,則將導致以後很難將他們一網打盡。陸瑁文中,「孑然無所憑藉」一語是指公孫淵無外援,獨力無依的情況。後來「孑然一身」這句成語當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孤獨一個人,常用在無親無故,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如《聊齋志異.卷六.顏氏》:「順天某生,家貧,……無何,父母繼歿,孑然一身,受童蒙於洛汭。」
肆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義︰猶「肆無忌憚」。見「肆無忌憚」條。 01.《封神演義.第二八回》:「紂王心甚歡悅。又見聞太師遠征,放心恣樂,一無忌憚。」 參考詞語︰略無忌憚注音︰ㄌㄩㄝˋ ㄨˊ ㄐ|ˋ ㄉㄢˋ漢語拼音︰lüè wú jì dàn釋義︰猶「肆無忌憚」。見「肆無忌憚」條。 01.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八.花山賊》:「內一婦女尤勇捷,聚集茅山一道宮,縱橫出沒,略無忌憚。」 02.《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出入宮廷,略無忌憚。」
強弩之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兵。而當時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匈奴,必須長途跋涉,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必定已是人困馬乏。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沒有任何勝算。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都紛紛附和,於是漢武帝便與匈奴結下了友好之盟。後來「強弩之末」這句成語,就從《史記》文中「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使安定、征服。如:「平亂」、「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吳歌.秋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投鞭斷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力強大,在相當短的時間之內東滅前燕,南取梁(漢中)、益二州,北併吞鮮卑拔拓氏之後代,西方兼併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但一心希望儘早統一中國的苻堅卻嗤之以鼻,並說:「區區長江天險算什麼?我擁有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叫士兵們把馬鞭投入長江,足可斷掉流水了!」王猛死後,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旌旗蔽日 相反詞 一兵一卒、單槍匹馬 ...
大發雷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臣之所惑也。臣聞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彊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遠征,必致闚,慼至而憂,悔之無及。若使大事時捷,則淵不討自服;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惜乎?乞息六師,以威大虜,早定中夏,垂耀將來。」權用納焉。 〔注解〕 (1) 雷霆:巨大而急發的雷聲。 (2) 垂堂之戒:可能引致危機的大忌。垂堂,靠近屋簷下,比喻危險的地方。 (3) 輕:看輕、不重視。 (4) 萬乘之重:出動萬輛兵車的重大負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