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237.3819 ms
共 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邱吉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74~1965)英國政治家,保守黨領袖,第二次大戰中任英國首相。生平反對共產主義,主張維持英國的傳統。西元一九五三年以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你、你們。如:「爾等」、「爾輩」、「爾詐我虞」。
如此、這樣。如:「果爾」、「不過爾爾」。
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情態。如:「偶爾」、「率爾」、「卓爾出眾」。
這、那。如:「爾時」、「爾處」、「爾日」。
|
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姓。
|
冷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導火線2 經過3 關鍵字4 出處 導火線冷戰(Cold War)的導火線是西元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及蘇聯總理史達林,齊聚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雅爾達,開會討論重組戰後的歐洲。而為了維持和平,聯合國(註1.)組織應運而生。幾個月後,三國代表在德國的波茨坦申明戰敗德國境內需要設置美、英、法、俄4個管轄區,而位在蘇聯管轄區內的德國首都柏林,也同樣一分為四。美國和蘇聯加強他們在世界各地勢力範圍的影響力,於是兩大陣營形成。東方陣營包括蘇聯和它控制的共產國家,如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瀾、匈牙利,以及在西元...
|
鐵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倫敦皇家戲院西元1794年所用的防火新式布幕,後用於比喻被嚴密封鎖的地區。特指二次大戰之後蘇俄所主導的共產勢力嚴禁封鎖,阻絕對外溝通,形成與西方世界對抗的共產勢力。此詞彙因為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多次公開演講時使用而廣為流行。
|
不列顛戰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在納粹德國佔領法國後,希特勒便著手對付歐洲北部的英國。德國為了避免與英國開戰,於是在1940年6月向英國發出妥協的要求,但最後遭到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拒絕。因此,德國制訂了針對英國的海獅計畫,務求對英國進行登陸作戰。作戰擬訂以步兵登陸英國南部,並深入及佔領倫敦,切斷其與外部的聯繫,從而一舉佔領英國。但此次作戰需要首先殲滅英國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陸行動的順利。因此,德意志帝國元帥戈林便受命殲滅英國的空軍。希特勒及德國最高統帥部把此次行動的最早日期定於8月5日,代號為「鷹襲」。在8月6日,戈林才把進攻日期正式定於8月12日...
|
羅斯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1)(Theodore,Rossevelt,西元1858~1919)美國第二十六屆總統。西元一九○○年任副總統,一九○一年麥金利總統遇刺身亡,乃繼任總統,一九○四年連任。內政上致力於資源保護,外交上信奉弱肉強食主義,主張說話和氣,但手持巨棒。一九○七年因調停日俄戰爭,獲諾貝爾和平獎。通稱為「老羅斯福」。(2)(Franklin Delano,Rossevelt,西元1882~1945)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連任三次,任職十三年。西元一九三二年當選總統,施行新政,領導美國渡過經濟大恐慌,對外則擁護民主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領導民主國家和軸心國作戰,與邱吉爾、史達林並稱為「三巨頭」。
|
雅爾達會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至十二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前蘇聯總理史達林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達港所舉行的會議。會中決定擊破德國的方策,戰後世界的措置,及大陸東北、外蒙地區處置之方。
|
敦克爾克大撤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敦克爾克是法國北部面向多佛(Dover)海峽的海港。在二次大戰時,三十五萬盟軍在此被德軍包圍,英首相邱吉爾乃下令緊急撤退,是歷史上秩序最好的一次大撤退。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