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4541 收藏人次:853621
1.一種古代的刑具。用來鎖住犯人脖子的鐵器。《漢書.卷六六.陳萬年傳》:「或私解脫釱,衣服不如法,輒加罪笞。」《舊唐書.卷五○.刑法志》:「又繫囚之具,有枷、杻、、鎖,皆有長短廣狹之制,量罪輕重,節級用之。」
2.夾東西的用具。通「箝」。如:「火」、「老虎」。
1.用鐵器鎖住犯人的脖子。《史記.卷一○○.季布傳》:「迺髡季布,衣褐衣,置柳車中。」《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楚人將我於市。」
2.閉口。通「拑」、「箝」。《莊子.田子方》:「口而不欲言。」《文選.潘岳.西征賦》:「假讒逆以天權,眾口而寄坐。」
惡。《呂氏春秋.士容論.審時》:「小米而不香。」
    
瀏覽人次:1661 收藏人次:0
用威勢壓制他人。如:「制思想」。也作「箝制」。
口結舌     
瀏覽人次:1244 收藏人次:324957
緊閉嘴巴,舌頭像打結一般,不敢發言。漢.王符《潛夫論.賢難》:「此智士所以口結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口結舌,不敢上訴所天。」也作「緘口結舌」、「箝口結舌」。
    
瀏覽人次:727 收藏人次:267912
古代一種懲治罪犯的方式。剃去頭髮稱髡,而以鐵圈束住脖子稱。漢文帝廢除肉刑時,以髡城旦舂代替黥刑。
馬銜枚     
瀏覽人次:521 收藏人次:0
馬,用器具夾住馬口,使它不能鳴叫;枚,形狀如箸,兩端有帶,可繫於頸上。古時軍隊在進行突襲時,為防止喧雜,往往命令士兵口中含著枚,並在馬口上用器具夾住。「馬銜枚」形容古代急行軍時聽不到馬的嘶鳴聲和人說話的聲音。南朝宋.袁淑〈防禦索虜議〉:「宜選敢悍數千,鶩行潛掩,偃旗裹甲,馬銜枚。」
    
瀏覽人次:440 收藏人次:0
1.用來夾住或夾斷東西的工具。《三國演義》第五一回:「丁、徐二將救得周瑜到帳中,喚行軍醫者用鐵子拔出箭頭,將金瘡藥敷掩瘡口,疼不可當。」
胡桃     
瀏覽人次:417 收藏人次:0
2.胡桃組曲的簡稱。參見「胡桃組曲」條。
    
瀏覽人次:317 收藏人次:160860
閉口不言。《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傳.單超傳》:「上下口,莫有言者。」《三國演義》第二二回:「百僚口,道路以目。」也作「拑口」、「箝口」。
老虎     
瀏覽人次:294 收藏人次:169575
一種工具。多用來拔起釘子或夾斷釘子、鐵絲。因口似老虎張口,故稱為「老虎」。
胡桃組曲     
瀏覽人次:292 收藏人次:0
樂曲名。原為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Pyotr Il'yich)寫作的芭蕾舞劇音樂,從中抽取八個樂章作為管弦樂組曲。該作品係以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童話《胡桃與老鼠國王》為基礎而改編,敘述小女孩瑪莉夢見胡桃變成一位王子,帶領她到果醬山遊玩的故事。也譯作「胡桃」、「核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