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314.8442 ms
共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鏡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鑲配玻璃的木框,通常用來懸掛相片或畫片。
|
舞台鏡框;舞台前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場設備用語。觀眾在鏡框舞台劇院中,透過鏡框內的圖像結構看表演。一建築構造來看,鏡框包括木製橫楣,圍繞表演區的兩邊。在舞台正面或大幕之後是舞台前部的內側,它由橫過頂端水平布幔的眉幕及回音防止幕所組成。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
舞臺內鏡框;回聲防止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場設備名詞。一種用以掩飾劇幕,以及其拱架兩側的垂直式布幔。回聲防止幕可能是以沉木材質,刷上油漆的粗帆布,加上柔和的裝飾屏來美化它。但是在許多學校的禮堂,則採用簡化的幕幔裝置。回聲防止幕這個字是從拉丁字「tortuo」(搓、捻)所衍生而來的。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
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器物周圍可以嵌住東西的部分。如:「鏡框」、「相框」。也稱為「框子」、「框兒」。
|
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銅或玻璃製成能反映物體形象的器具。如:「鏡子」、「銅鏡」、「穿衣鏡」。
利用光學原理製成,可以矯正視力或做光學實驗用的器具,一般多用玻璃製成。如:「眼鏡」、「放大鏡」。
借用已經發生的事情,來做參考、警惕。如:「借鏡」。
|
劇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等表演藝術的演出場所。以舞臺和觀眾席為主體,通常分為露天和室內兩大類。中國唐代以前,歌舞百戲多在廣場演出,至宋、元時,隨著經濟的發展,才出現了營業性的劇院,稱為「勾欄」、「瓦棚」、「瓦舍」。後歷代各有沿革,不同地區亦出現各具特色的劇院,但舞臺多以三面向觀眾,且只有一層。國外最早的劇場出現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為利用山坳的自然地形開鑿而成的露天劇院。十六世紀初始有鏡框式的舞臺,後逐漸發展為現代規模的劇院。也稱為「劇場」。
|
邊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鑲在器物的邊緣,具有支撐或保護作用的東西,像畫框、鏡框、眼鏡框等。如:「這個拼圖拼好後,可裝上邊框,掛起來當裝飾。」
|
小器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製造木匣、木箱、木架、鏡框等較小件器物以及刻鏤木器花紋的店鋪。
|
掛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鑲貼在有框的木板上或鏡框裡供懸掛的屏條。如:「客廳的東西牆面上有四扇玻璃掛屏,為蘇繡人物作品。」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