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阿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含又作阿伽摩、阿笈摩、阿鋡、阿鋡暮等,意譯法藏、法本、教法、無比法、淨教等;引申有「傳來的教訓」或「聖教」的意思。其實「阿含」一辭,在佛教諸經論中有著很多不同的譯語;也隨著佛法的流傳發展有著不同的意義。〔佛光大藏經阿含藏〕中〔雜阿含經題解〕說到,「阿含」字義有三:
  1.佛陀在世時,諸弟子以佛陀金口所宣,傳承於弟子的教誡法語,稱之為「阿含」。
  2.佛陀般涅槃後,由大迦葉等尊者,從阿難處所受經集(即佛教所稱第一次結集)的四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此時的「阿含」成為佛教「聖教集」、「聖典」的同義語。
  3.大乘經典大量出現後,先進的大眾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迎合、偏坦。如:「阿附」、「阿私」、「阿諛」、「剛正不阿」。
彎曲的地方。如:「山阿」、「河水之阿」。
阿拉伯:阿拉伯半島的簡稱。位於亞洲西南部,介於波斯灣與紅海之間。少河流多沙漠,中部為乾旱地區,沿海土地肥沃,島上居民大多信奉回教。
語助詞,加在稱謂上。如:「阿伯」、「阿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銜在嘴裡、不完全表露。如:「含著一口飯」、「含住體溫計」。
裡面藏著、存在著。如:「含有水分」、「含意深遠」。
隱帶著。如:「含淚」、「含笑」、「含怒」、「含恨而終」、「含情脈脈」、「含羞帶怯」。
含糊:A>言語不明確。如:「含糊其詞」。B>做事不澈底,馬馬虎虎。如:「他辦起事來有板有眼,可一點也不含糊。」
瞎子摸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幾個盲人摸大象的身軀,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所摸到的部分是大象的整個形象。典出佛經,如《長阿含經》第十九獸鳥品、《大般涅槃經》第三十二、《義足經》卷下等。比喻觀察判斷事物以偏概全。如:「對事情的判斷不宜太過主觀,否則往往會瞎子摸象,自以為是。」
大千世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智度論.卷七.釋初品中放光》問曰:「云何為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佛《雜阿含》中分別說:千日,千月,千閻浮提,千瞿陀尼,千鬱怛羅越,千弗婆提;千須彌山,千四天王天處,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利千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復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
八正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aṣṭāṅga-mārga的意譯。指八種通往解脫的正確途徑。八正道為:一、正見,具有正確的主張──四諦的見解。二、正思惟,做正確的抉擇。三、正語,不做一切非理的言談。四、正業,清淨的行為。五、正命,正當的謀生方式。六、正精進,努力勤修正法。七、正念,隨時都清楚地知道當下的心念。八、正定,修習四禪八定。《雜阿含經》卷六:「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正道。」也稱為「八聖道」。
叢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1)比喻生死輪迴。《長阿含經》卷五:「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叢林苦。」(2)寺院道場。《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又陞了一個數丈的高坡,坡側隱隱見有個叢林。」
經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印度佛教宗派之一。據傳是釋迦牟尼佛入滅後四百年,從說一切有部分出,因以《阿含經》為準則而建立的部派,故名經部。或稱「經量部」。
坐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徒靜坐思惟禪法。《長阿含經》卷八:「彼苦行者,遙見人來,盡共坐禪;若無人時,隨意坐臥,是為垢穢。」
中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佛教用語:(1)不落入苦行和縱欲兩種極端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八正道。《中阿含經》卷五六:「五比丘!捨此兩邊,有取中道。」(2)對現象的觀察不落入實有或虛無兩種思想的極端。《中論》卷四:「離有無兩邊,故名為中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