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3.15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隗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33)字季孟,東漢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人。王莽末,據隴西,稱西州上將軍,旋屬光武,後又叛附公孫述,光武西征,囂敗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吵鬧、喧譁。如:「叫囂」、「喧囂」、「塵囂」、「甚囂塵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姓。如漢代有隗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別的、其他的。通「旁」。《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傳》:「自今以後,手書相聞,勿用傍人解構之言。」
舉足輕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功績我都聽說過,只可惜兩地相隔太遠!見到劉鈞之後,我已經知道你的心意。現今益州被公孫述占領,天水則被隗囂占據,如果和他們打起仗來,勝敗關鍵就掌握在將軍你的手上,只要一舉腳,不管是放在左邊或右邊,就有輕重的分別,將會影響兩邊的情勢。」後來「舉足輕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所居地位極為重要,一舉一動皆足以影響全局。另外《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記載,因為龍且被齊王韓信殺死,項王害怕,於是派武涉前去見韓信說:「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此段文字雖也有「舉足輕重」的意思,但就成語語型而言,仍以前引之《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較為貼切。
得隴望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隴,地名,位約當今甘肅省。蜀,地名,位約當今四川省。「得隴望蜀」指平定隴西之後,又想進軍蜀地。#語本《東觀漢記.卷二三.隗囂傳》。後用「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不知滿足。 △「得寸進尺」
井底之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稱雄。後來雖然王莽滅亡了,但卻形成了割據的局面。當時,中興漢室的光武帝,已在洛陽即位,但尚有西州的隗囂和稱帝於蜀的公孫述,尚未平定。有一位後來被封為伏波將軍名垂千古的馬援,那時尚未得志,避亂有涼州。隗囂對他很敬重,拜他為綏德將軍,重要決策都和他商量。為了要打聽一下公孫述在蜀的情形,便派馬援前往。馬援和公孫述是同鄉,從小就很要好的。馬援以為這一次去看老朋友,一定可以握手歡敘,暢談一切了。誰知馬援到達以後,公孫述在殿前設了很多禁衛,召見了他,行過禮後...
不修邊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飾邊幅」原指修整布帛邊緣使它變得整齊,在典源中用來比喻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式小節。王莽兵敗後,馬援歸附據地隴西的隗(ㄨㄟˇ)囂,為其效力。這時公孫述在蜀地自立為王,於是隗囂派馬援去探察公孫述的實力。他和公孫述是同鄉老友,以為見面後會和前從一樣,親切的閒話家常,沒想到公孫述以接待臣子的禮儀來接見他,還要任命他為封侯大將軍。馬援看到這種情形,就對那些願意留下的賓客說:「現在天下勝負未定,公孫述不知殷勤的求取賢士,和他們一起圖謀爭奪天下,反而講究衣飾儀容和形式小節,這和土、木做成的偶像有什麼不一樣。這樣的人怎能長久留住天下賢士?」因而告辭回去,告訴隗囂說:「公孫述這個人的眼光像井底之蛙一樣狹小,又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推薦、選拔。《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傳》:「王莽國師劉歆引囂為士。」唐.錢起〈樂遊原晴望上中書李侍郎〉詩:「遙想青雲丞相府,何時開閤引書生。」
馬革裹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革裹屍」原作「馬革裹尸」。「尸」,同「屍」。這是和馬援有關的一句成語。馬援(西元前14∼西元49),字文淵,東漢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初依隗囂,後歸光武,拜伏波將軍,平交趾,世稱「馬伏波」。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曾經做過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他負責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為同情這些犯人,就擅自釋放了他們,自己也丟了官,逃到北地郡。馬援在那邊以農牧為生,因為經營得法,幾年之後變得相當富裕。但他不願成為一個守財奴,就把財產送給親人朋友。後來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許多的戰功,拜伏波將軍,封為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馬援已經五十八歲了,有人勸他應該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場。但是馬援拒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