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0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養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怡情適性,涵養平順之氣。《後漢書.卷三九.周磐傳》:「昔方回、支父嗇神養和,不以榮利滑其生術。」《晉書.卷六八.賀循傳》:「或有遐棲高蹈,輕舉絕俗,逍遙養和,恬神自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調諧。如:「和諧」、「政通人和」、「和好如初」。
停戰、平息爭端的。如:「和平」、「議和」、「和約」、「講和」、「割地求和」。
溫順的、安詳的。如:「隨和」、「和藹可親」、「心平氣和」、「和顏悅色」。
溫暖的。如:「和風煦日」、「風和日麗」。
連同。如:「和衣而眠」。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不分勝負。如:「和棋」、「和局」、「這場球賽雙方打和了。」
日本的別稱。如:「和服」、「大和民族」。
與、跟。如:「我和你」、「八千里路雲和月」。
聲音相應。如:「唱和」、「和聲」、「附和」。
混合、攪拌。如:「攪和」、「和麵」、「和稀泥」。
打牌時牌張湊齊成對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吃酒碰和」。
溫暖。如:「今天的天氣好暖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照顧、撫育。如:「養育」、「撫養」、「養民」。
培植花木,或飼養動物。如:「養魚」、「養蘭」、「養狗」。
修練。如:「修養」、「養氣」。
調護身體。如:「養病」、「養傷」。
對生長或保健有益的。如:「養分」、「養料」。
經認領撫育而沒有親生關係的。如:「養母」、「養子」。
維修。如:「養路」、「養護工程」。
扶持、資助。如:「以會養會」。
奉侍親長。如:「奉養」、「子欲養而親不待」。
主題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自行製作果凍、果醬、果汁、水果沙拉等各式水果的吃法。另購買「蜜餞」,並向幼兒說明新鮮水果和蜜餞的營養和衛生的不同,對身體健康產生的影響;水果的顏色和水果的味道、水果外形等教學應用。 一、主題課程的特性1.完整性。2.活動的平衡性。3.生活性。4.挑戰性。5.共生意識性。6.主動性。7.互動性。8.深入性。9.參與性。10獨特性。 二、主題教學中教師的角色1.教師是引導者、示範者。2.教師是觀察者。3.教師是探索者。4.教師是協調者。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主題、教學、主題網英文關鍵字: theme、Teaching、The...
養生送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孟子.離婁下》:「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指子女對父母生前的奉養和死後的殯葬。《禮記.禮運》:「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也作「養老送終」、「養生送終」。
記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心理學上指由識記、保持、回憶(或再識)三個基本環節組成的心理歷程。記憶的敏捷性、持久性及準確性因人而異,但均可培養和改變。
親職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屬於成人教育的一部分,為提供家長對兒童教養和改善家庭生活所實施的一種教育。目的在促成健全的家庭生活,範圍包括指導家長如何從事嬰兒育養、兒童保健、就學、社會行為、性教育等,乃至指導家長協調家庭關係,善盡對社會應盡的責任。
不外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乎,為語助詞。不外乎指不超出某種範圍之外。如:「健康的方法,不外乎注重營養和運動。」
氣壯山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 3.故事內容南宋大臣趙鼎出身貧寒,四歲就失去父親,在母親撫養和教育下成長。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當官時敢於批評權貴,受到宰相吳敏賞識,被調到都城開封任職。1125年冬,北方的金國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嚴重地威脅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欽宗驚慌失措,趕緊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 一些貪生怕死的大臣,主張割讓土地向金國求和。趙鼎與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說:“祖先留下來的國土,怎能拱手送給別人?望陛下千萬不要考慮這種意見!”可是,欽宗非常懼伯金兵,決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讓。金軍使...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形式。 王守仁的道德教育 明朝中葉,王守仁對流行已久的程朱理學提出批評,認為程朱理學講求的品德修養和現實嚴重脫鉤,應該將教育目的放在「致良知」,到了明朝末期,黃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張人性不分善惡,是與生俱來。他們批評程朱理學主張的中庸之道,反對無關外界的「修身養性」,提出教育要「經世致用」。 清代 新式教育的興起 教會學校 19世紀中葉,隨著天主教會與基督教會進入中國,教會學校開始在中國出現。最早的教會學校是澳門的馬禮遜學堂,培養了容閎、唐廷樞。到19世紀末,教會學校總數已達二千餘所,在校生達四萬名學生已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