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8.64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養家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持家守分的人。《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吳教授是個養家人,不成說道我見錦兒恁地來?自己也認做眼花了。」
2.丈夫。《金瓶梅》第六回:「那婦人帶上孝,坐了一乘轎子,一路上口內假哭養家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照顧、撫育。如:「養育」、「撫養」、「養民」。
培植花木,或飼養動物。如:「養魚」、「養蘭」、「養狗」。
修練。如:「修養」、「養氣」。
調護身體。如:「養病」、「養傷」。
對生長或保健有益的。如:「養分」、「養料」。
經認領撫育而沒有親生關係的。如:「養母」、「養子」。
維修。如:「養路」、「養護工程」。
扶持、資助。如:「以會養會」。
奉侍親長。如:「奉養」、「子欲養而親不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住的地方。如:「家庭」、「回家」、「家破人亡」。
屬於家裡的。如:「家產」、「家當」、「家人」、「家業」、「家事」。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稱專業人才。如:「專家」、「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漁家」、「商家」。
營業場所。如:「酒家」。
學術流派。如:「道家」、「一家之言」、「百家爭鳴」。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量詞。用於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十家住戶」、「三家報社」、「開了三家分公司。」、「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使用語言進行溝通,能製造並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如:「人是萬物之靈。」
別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為快樂之本。」
每個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指某種類型或身分的。如:「藝人」、「軍人」、「主持人」。
指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這個人滿不錯的!」
家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家的人。《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三國演義》第一七回:「受骨肉之蒸嘗,領家人之祭祀。」
2.僕役。《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把舊屋空著,只做個倉廳,堆積些零碎米麥在內,留下一房家人。」《紅樓夢》第六四回:「再撥兩窩子家人過去伏侍。」
3.《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離(☲)下巽(☴)上,表示修家內之道。
養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維持家庭的生計。《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那老兒和兒子,每日只是鋤田鈀地,出去養家過活。」
隔代家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隔代家庭」又被稱為「祖孫家庭」,係指孫子女因故而無法與父母同住,因此委由祖父母教養。現代社會下,越來越多父母不論是出於自願或非自願的原因,而無法教養子女,其使得祖父母必須負責照養孫子女,在隔代家庭中,祖孫關係(grandparents-grandchild relationship)取代了親子關係,祖父母與孫子女之間的互動頻繁且直接,其功能包括替代親職、經濟上之支持、家庭價值觀的延續及傳承、家庭氛圍的重建等(註1),由此可知在隔代家庭中,祖父母對於孫子的發展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目錄1 隔代家庭的類型1.1 (1)監護型隔代家庭1.2 (2)居住型隔代家庭1.3 (3)日間照護型隔代家庭2 參...
養家活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維持家庭的生計,養活家人。《紅樓夢》第九九回:「那些書吏衙役都是花了錢買著糧道的衙門,不想發財,俱要養家活口。」《野叟曝言》第三三回:「你是費了我八十兩元絲銀子的,全靠你養家活口哩!」
創傷兒童(Traumatized_childre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創傷兒童之意涵2 創傷兒童之特徵3 創傷兒童之治療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創傷兒童之意涵兒童可能會經驗到的創傷事件如下:家人的死亡或失蹤、一場車禍、天然災害、被虐待或疏忽、處於多個寄養家庭中的壓力情境之中。經驗創傷的兒童時常感到無助、困惑、羞愧,並對信任他人或周遭環境感到焦慮和緊張。創傷可分為急性和慢性的創傷,急性創傷來自突發的事件,慢性創傷來自於多重或累積的事件。 創傷兒童之特徵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兒童會有以下症狀:1. 過度警覺:暴露於與創傷事件相似的情境時,會出現強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應。2. 再度體驗:會產生仿佛創傷事件又發生的感受和行動、有關創傷事件的侵入性思想、產生該事件相...
化人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火葬場,焚化屍體的地方。《水滸傳》第二六回:「那婦人帶上孝,一路上假哭養家人,來到城外化人場上,便叫舉火燒化。」《金瓶梅》第二七回:「被宋仁走到化人場上,攔著屍首,不容燒化。」也作「化人廠」。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