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3.23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動物名。魚綱科。銀灰色,體長側扁,體側有一條銀白色縱帶。為群集於淺海的小型魚類。盛產於東海、黃海。也稱為「黑背鰮」。
2.中國古代種族之一。分布於東方海中。《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會稽海外有東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ngraulis japonica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6)
腹緣無稜鱗,
太平洋西北及中部海域日本,韓國,台灣,中國沿海至廣東,菲律賓,印尼等沿岸海域。
表層群聚性海洋魚種,分布以沿岸為主,亦可到外海1,000公里外,春夏季多往近岸方向移動。以矽藻,橈腳類,小型甲殼類,魚卵,魚苗為食。全年都有產卵清況在台灣北部海域,產卵時間以秋季為主。
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鯡形魚亞組(Subdivision Clupeomorpha)
鯡目(Order Clupeiformes)
鯡亞目(Suborder Clupeoidei)
科(Family Engraulidae),Anchovies
刺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ncrasicholina punctifer (Fowler, 1938)
僅腹鰭與臀鰭間有針狀稜鱗,頰部上肌肉向前延伸,但不覆蓋尾舌骨。上主上頜骨末端短鈍。
印度洋,紅海,西太平洋等海域。
外洋及沿岸表層性群聚魚種。
本種在菲律賓佔公屬魚獲的20%。可用作鮪釣餌料。台灣多撈捕其幼魚名為魩仔,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鯡形魚亞組(Subdivision Clupeomorpha)
鯡目(Order Clupeiformes)
鯡亞目(Suborder Clupeoidei)
科(Family Engraulidae),Anchovie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氏鯨 (Bryde‘s whale, Balaenoptera edeni) 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挪威捕鯨大亨 Johan Bryde 之名命名。布氏鯨時很容易和鰮鯨 (Balaenoptera borealis) 混淆,然而透過一些外型差異即可分辨這兩個種類,如布氏鯨體型較小 (體長約14公尺),且其吻部上方有三條脊突 (ridge) 自吻部尖端延伸到頭部後方,中央的脊突末端隨兩個噴氣孔拱起。 一如其他種類的鬚鯨 (rorquals),布氏鯨擁有多條喉腹摺,從下顎一路延伸到腹部。上顎的鯨鬚板 250-365片。布氏鯨外型體色呈現黑色或深灰色,在喉嚨和下巴處有白色斑塊,並且有時...
異葉半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細長,略呈亞圓筒形,腹鰭前方具4-6個針狀稜棘。頭中大。吻端尖。眼大,眼徑大於吻長。口大,微斜;上頜前端突出於下頜,上頜骨末端尖突而延長,向後延伸達下鰓蓋骨。鰓耙細長而密,下枝鰓耙在23-27間。體被圓鱗,鱗小而薄,易脫落,無側線。背鰭起始於體中部,具軟條13-14;臀鰭起始於背鰭基部末端之下方,具軟條16-17;尾鰭叉型。體色銀白略透明,體側具一條銀白色之縱帶。背鰭及尾鰭淡青色,其餘各鰭半透明。
芝蕪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甚側扁,腹部在腹鰭前後均有一排銳利的稜鱗,腹鰭前15-16個,腹鰭後8-9個,共約23-25個。頭略小,側扁。吻鈍,吻長明顯短於眼徑。口大傾斜;上頜骨末端尖但略短,達主鰓蓋骨末緣或僅超出一些;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26-32。體被圓鱗,鱗中大,易脫落,無側線;背鰭前方具1小棘,胸、腹鰭具腋鱗。背鰭起始於體中部,具14-15軟條;臀鰭長,具33-36分枝之軟條;尾鰭叉形。體背部青灰色,具暗灰色帶,側面銀白色;鰓蓋上方之頸部有黑色鞍狀斑。背鰭、胸鰭及尾鰭黃色或淡黃色;腹鰭及臀鰭淡色。
銀灰半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細長,略呈亞圓筍形,腹鰭前方具4-5個針狀稜棘。頭中大。吻端尖。眼大,眼徑大於吻長。口大,微斜;上頜前端突出於下頜,上頜骨末端短鈍,向後延伸未達鰓蓋骨前端。鰓耙細長而密,下枝鰓耙在23-26間。體被圓鱗,鱗小而薄,易脫落,無側線。背鰭起始於體中部,具軟條13-14;臀鰭起於背鰭基部後之下方,具軟條16-18;尾鰭叉型。體色銀白略透明,體側具一條銀白色之縱帶。背鰭及尾鰭淡青色,其餘各鰭半透明。
杜氏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hryssa dussumieri (Valenciennes, 1848)
腹部有稜鱗21~24片,臀鰭鰭條32~40枝,胸鰭第一鰭條不延長呈絲狀,主上頜骨延伸達到或超過胸鰭基部。喉部至肛門間有21~24枚稜鱗。
印度洋,西太平洋,台灣。
群聚性表層魚類,生活於近岸,可進入河口區域,以矽藻,蝦苗及Copepods橈足類為食。為鯪屬中最常見的一種。
供食用,非經濟性魚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鯡形魚亞組(Subdivision Clupeomorpha)
鯡目(Order Clupeiformes)
鯡亞目(Suborder Clupeoidei)
科(Family Engraulidae),Anchovies
長頜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甚側扁,腹部在腹鰭前後均有一排銳利的稜鱗,腹鰭前16-18個,腹鰭後9-10個,共約25-28個。頭略小,側扁。吻鈍,吻長明顯短於眼徑。口大傾斜;上頜骨末端尖且延長,可達胸鰭之尖端;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10-12。體被圓鱗,鱗中大,易脫落,無側線;背鰭前方具1小棘,胸、腹鰭具腋鱗。背鰭起始於體中部,具11-12軟條;臀鰭長,具34-38分枝之軟條;尾鰭叉形。體背部青灰色,具暗灰色帶,側面銀白色;鰓蓋後上角具一黃綠色斑駁。背鰭、胸鰭及尾鰭黃色或淡黃色;腹鰭及臀鰭淡色。
赤鼻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甚側扁,腹部在腹鰭前後均有一排銳利的稜鱗,腹鰭前15-16個,腹鰭後10個,共約25-26個。頭略小,側扁。吻鈍,吻長明顯短於眼徑。口大傾斜;上頜骨末端尖但短,僅達前鰓蓋骨後緣;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28-31。體被圓鱗,鱗中大,易脫落,無側線;背鰭前方具1小棘,胸、腹鰭具腋鱗。背鰭起始於體中部,具12軟條;臀鰭長,具28-34分枝之軟條;尾鰭叉形。體背部青灰色,具暗灰色帶,側面銀白色;吻常為赤紅色。背鰭、胸鰭及尾鰭黃色或淡黃色;腹鰭及臀鰭淡色。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