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0.00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科。體呈圓柱狀,灰棕色或深褐色。腹部白色,背部有暗褐色縱帶,側邊有大塊暗色斑紋。口大,頭部似蛇頭。肉食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名。菊科腸屬,一年生草本。生於田野、路旁、水邊,產臺灣及泛熱帶、亞熱帶。莖高三十餘公分,葉對生、無柄,披針形,全緣或有鋸齒,葉面粗糙、生毛茸。八、九月間,枝端生白色頭狀花序一至三個,外層舌狀小花二輪,內面管狀小花多數。瘦果黑色。可入藥,味酸性寒,補腎陰、止血痢、烏鬚髮、固齒牙。也稱為「蓮子草」。
七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直長而呈棒狀,尾部側扁。頭部寬扁,頭頂平。口大而開於吻端,下頜略突出,口斜裂至眼睛後緣直下方;上下頜均有銳利之牙齒。前鼻孔成管狀,向前伸達上唇。全身均被中型圓鱗,頭頂鱗片特大,頗似蛇頭;側線完全。背鰭和臀鰭發達;缺腹鰭;尾鰭後緣圓形。體呈綠褐色或暗黑色,腹部灰白; 眼後方具2條黑色縱帶,一直延伸至鰓蓋;體側有8-9條「<」字形黑色橫帶,尖端向前。尾鰭基底有一點黑色眼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yacichthys aspro (Kuhl and van Hasselth, 1837)
體延長,頭部縱扁,身體中央以後側扁,腹面扁平,尾柄長;口甚小,開於吻端腹側,略呈三角形;眼睛位於頭頂。體被櫛鱗;側線完全。背鰭分離;臀鰭與背鰭相對;第二胸鰭大,扇形,蓋住腹鰭之上,二者均往兩側平伸而共同形成一吸著面;尾鰭內凹。身體背側略呈暗褐色或黃褐色,腹面略白;體側及背有3-4個暗黑色寬橫斑,腹鰭趾墊部份呈紅褐色。各鰭淡白而有暗紋分佈。
分布於亞洲與大洋洲,包括印尼、菲律賓、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台灣與一些日本的島嶼。本省分布於未受嚴重污染的溪流河川中,尤以東部溪流為甚。
棲息於相當陡峭的海岸溪流,或在多丘陵,或多山地帶的溪流中;仔稚魚是在沿岸地區棲息,是點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通常在潭頭或瀨區中活動,警覺性高。主要以刮食石頭上之藻類為生。
小型魚類,可食用,或可做為觀賞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鰕虎魚亞目(Suborder Gobi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Family Rhyacachthyidae),Loach gobies
斑駁尖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ostrichthys marmoratus (Bleeker, 1852)
前鰓蓋不具下彎之棘,兩頜齒細小而無犬齒,鋤骨具齒;兩背鰭分離,胸鰭基部略呈肉質性增厚。體側有不規則黑色斑駁,尾鰭基部上方則缺乏中國塘所特具之黑色眼狀斑。
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偶見於斐濟島。
棲息河川及河口。台灣自1975年開始自高棉引進蓄養於水庫或魚池,目前已流散於台灣南部部分河川之出海口。
可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鰕虎魚亞目(Suborder Gobi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Family Eleotridae),Sleepers,Gudgeon
沙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dontobutis obscura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4)
體色暗綠色,但可因棲息環境而變化。體長達15公分。
僅分布於中國大陸、日本及朝鮮。
終生生活於淡水中。
可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鰕虎魚亞目(Suborder Gobi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沙塘科(Family Odontobuidae)
絲鰭線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孔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 8。臀鰭:Ⅰ/ 7;胸鰭:13;腹鰭:Ⅰ/ 5;尾鰭:3+14+3。縱列鱗 36;橫列鱗 16;背鰭前鱗 26。體長為體高的4.5倍;為頭長的2.9倍。頭長為吻長的3.8倍;為眼徑的5.1倍;眼間距的2.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6倍。體延長,魚體前部分呈圓筒狀,後部側扁。背緣、腹緣微微隆起,尾柄較高。頭中大,形狀微尖,稍平扁;頭後高而側扁,頭寬大於頭高。頭部具有5個感覺管孔。臉頰圓突,在眼睛下方有6條橫行的感覺乳突線,排列呈放射狀,其下方尚有2條縱行感覺乳突線。吻中大,稍尖,吻長為眼徑的1.4倍。眼中大,上位,稍突出。兩眼間隔寬平,約為眼徑的2倍。鼻孔每側兩個,...
瑰麗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tereleotris evides (Jordan and Hubbs, 1925)
左右腹鰭大致分離僅留一小片薄膜聯繫。體淺紫藍色,後半部含第二背鰭及臀鰭顏色較深。體長可達11公分。
南日本向南,涵蓋西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區,印度亦有分布。
棲息珊瑚礁砂底,幼魚成小群悠游於離底不遠之水層,成魚則成對生活。
可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鰕虎魚亞目(Suborder Gobi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鰕虎科(Family Gobiidae),Gobies
窄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年生鬚根系草本,被粗毛;莖匍匐,有時直立,高至60公分,或斜生,節上常生有鬚根。葉對生,單一,披針形或披針狀橢圓形至披針狀線形,長2-10公分,寬4-25公厘,先端銳尖,基部漸狹,邊緣略為細鋸齒圓或近全緣,兩面被硬毛。花序腋生或頂生;總梗纖細,長0.5-4公分。頭花輻射狀,開花後直徑約9公厘;總托扁平,略成凸面狀,具托片,托片線形,多少似剛毛狀,易斷裂,被伏毛,中央托片有時缺無;總苞球形鐘狀,高約5公厘,直徑約5公厘;葉狀苞片成2輪,外輪葉狀苞片草質,近等大,內輪葉狀苞片較窄且較短。舌狀小花於頭花中多數且成2-3輪,雌性,可孕,舌瓣白色,披針形,長2.5-3公厘,寬0.4公厘,先端二裂;基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