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3.13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黑臉(灰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mberiza spodocephala
體長14公分。雄鳥,頭、頸側、喉及胸部暗灰黑色,眼先黑色,背褐色,具有黑色縱紋,亦即尾羽褐色,具有淡色羽緣。腹部以下淡黃色,兩脅沾褐色且具有縱紋。雌鳥全身大致為褐色,密佈深色縱紋,有不明顯的淡色眉紋,頰紋皮黃白色。在中國華南的亞種,雄鳥的頭胸部為橄欖綠色。在日本的亞種,雄鳥眼後細眉紋以及頰紋黃色,喉、胸、腹部黃色,雌鳥眉紋以及頰紋黃白色,其餘與前述相同。
共3亞種,分布於亞洲中部及東部,繁殖於中國東北、韓國至日本、西伯利亞以及中國西南部,於華南、台灣、海南島一帶度冬。
棲息於海岸灌叢、防風林、稻田、平原草地至高山溪流、池塘邊灌叢。為相當普遍的候鳥。遷徙期間於高海拔山區較容易發現。一般喜歡於灌叢區活動,以草本植物的種子和昆蟲為食。單獨、成對或是成鬆散的小群活動,甚為安靜,通常僅發出單調小聲的“嘖、嘖、嘖”聲,和其他的類類似。繁殖期雄鳥會發出細長而婉轉的輕柔鳴唱,甚為悅耳。生性機警,稍有動靜即迅速飛離,沒入草叢中躲避。飛行時可見到外側尾羽白色,並會發出較急促的叫聲。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Family Emberizidae)
冠紅蠟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roaria coronata
體長約19公分。喙、腳灰黃色,頭部、頭頂高聳的冠羽以及喉部為紅色。背部至尾羽灰色,頸側、胸部至腹部為白色。雌雄羽色相似。
分布於南美洲,包括玻利維亞東部、巴拉圭、烏拉圭、巴西南部以及阿根廷北部。無遷徙性。
生性活躍,明顯的紅色冠羽和對比強烈的羽色非常引人注目。附蹠長,有利於在地面活動。常見於散佈灌叢和矮樹的潮溼草原,在河流附近較常見。成對或是小群活動,在繁殖期之外的季節有時候可以見到大群出現。在地面尋找多種植物的種子和無脊椎動物,也會在浮水植物上行走,其細長的腳趾可能有助於分散重量。鳥巢由細根和草所組成,潔淨成杯狀,位於灌叢或是小樹的低處。由於顏色亮麗,而且叫聲婉轉多變,為一種很受歡迎的籠鳥,常被捕捉交易到其他地區,導致部分地區的族群數量降低。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Family Emberizidae)
歌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lospiza melodia
體長14~16公分。這種鳥類的體型和顏色隨著分布的地區而變化。在阿拉斯加南部的亞種體型最大,南方的亞種體型較小;而沙漠的亞種顏色較淡。喙小,結實成錐形,上喙灰黑色,下喙淡皮黃色。頭頂顏色為褐色,臉部灰色,有褐色過眼細線和頰紋。背上灰色至深灰色而有褐色縱紋,翼羽暗褐色至紅褐色,可見到2條白色翼帶。喉部白色,胸部為灰色或是白色底而有深色縱紋,腹部白色。
共39亞種,分布於北美洲。由阿拉斯加南部、加拿大中部和東部,往南分布到墨西哥中部。部分族群為候鳥,冬季時向南遷徙。
普遍分布於開闊環境中,被廣泛地做為研究的題材。近年來,其繁殖的分布範圍逐漸有向南擴張的趨勢。不同的亞種除了體型和顏色有所不同之外,就連鳴唱聲也有明顯的差異,研究者甚至可以藉由鳴唱聲的語調來辨別其族群。在繁殖期的時候,雄鳥會從清晨鳴唱到黃昏,甚至一直唱到晚上。叫聲嘹亮婉轉,每一首歌都有一個有旋律性的曲調作為開頭,接著是顫音,最後由一連串不規則的單音作為結尾。雄鳥有強烈的領域性。在地面上覓食,主要以種子做為食物,另外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約佔了食物量的三分之一。築巢於地面上或是茂密的草叢中,由草和草莖所構成,通常靠近溪流。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Family Emberizidae)
黑臉(指名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體色不同。雄鳥頭、頸側、喉及胸部暗灰黑色,眼先黑色,背褐色,有黑色縱紋,翼及尾羽褐色,具有淡色羽緣,腰及尾上覆羽淡茶褐色。腹部以下淡黃色,兩脇沾褐色且具有縱紋。雌鳥全身大致為褐色,密布深色縱紋,有不明顯的淡色眉紋,頰紋皮黃色。在中國華南的亞種 E. s. sordida,雄鳥的頭胸部為橄欖綠色,腹部黃色較鮮明。而日本的亞種 E. s. personata,雄鳥眼後細眉紋以及頰紋黃色;喉、胸、腹部黃色,無灰黑色調。雌鳥眉紋以及頰紋黃白色,其餘與前述相同。喙暗褐色,下喙較淡。跗蹠及趾淡肉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體色互異。雄鳥自頭、頸、肩、背、腰以及整個腹面均為黑色,並帶藍綠色金屬光澤,羽冠較長。尾上覆羽深栗色,羽緣黑色;尾羽栗紅色,羽端黑色;覆羽及飛羽鮮栗色,小覆羽有黑羽緣,初級飛羽內側及次級飛羽先端黑色;尾下覆羽淡栗褐色。非繁殖羽所有黑色部分的羽緣均呈橄欖褐色。雌鳥體背暗褐色,羽緣灰色,有灰褐色縱紋;腹面鏽黃色;翼及尾羽棕褐色,大多數尾羽外側具栗紅色楔狀斑。喙近黑色,下喙基部肉色。跗蹠及趾肉褐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lectrophenax nivalis
體長16.5公分。雄鳥繁殖羽,喙和腳灰黑色,夏季頭部、頸部、胸、腹部均為白色。背部灰黑色,翼羽為灰黑色與白色相間,尾羽灰黑色,有白色羽緣。在冬季,雄鳥的羽色整理變得類似雌鳥,但是前額至頭頂和臉部為褐色,眉線白色。雌鳥,頭部為淡灰色有褐色縱紋,背上灰褐色有淡色羽緣,尾羽褐色有白色羽緣。
共4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及美洲,在北極圈內沿著陸地的帶狀地區繁殖,冬季向南遷徙至歐亞大陸的法國北部、蘇俄南部以及中國北部,在美洲則遷徙至美國加州的西北部、德州的中部以及維吉尼亞州。
夏季的棲地環境為北極圈內有石頭散佈的凍原、岩石海岸、冰河或是雪地中突起的大岩石或是在一些高山上,冬季在沙灘、鹹水沼澤、田野或是荒地。為了禦寒,雪有時甚至在雪中挖洞。築杯狀的巢於岩石裂縫的深處,或是岩塊與圓石平原的大石頭下面。繁殖期的時候,會在飛行中、石頭上或是棲枝上發出簡單而婉轉的嘹亮鳴唱聲。另外有許多種有音調的叫聲。在繁殖期之外會結群活動,成小群或是多至數百隻一起的大群活動。繁殖期之外的時間,以種子為主要食物,在繁殖期當中,也會吃昆蟲、嫩芽和草。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Family Emberizidae)
白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體色略有差異。雄鳥頭全部和頦呈黑色,具白色冠紋、眉斑及頰線,耳羽後方有一白斑。肩、背橄欖褐色,有黑色縱斑;下背、腰及尾上覆羽栗紅色;尾羽黑褐色,中央一對尾羽栗褐色,最外側一對尾羽斜狀白斑穿入內瓣,次對僅於近羽軸下半有不明顯白斑;小覆羽橄欖灰色,中、大覆羽暗褐色有乳白色羽端,形成兩條乳白色翼帶;飛羽角褐色,外瓣羽緣栗黃或黃白色。胸及體側栗黃色,兩脇具栗褐色縱斑;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非繁殖羽頭上白色,帶紋沾棕色,背面栗黃色羽緣特別明顯。雌鳥羽色比雄鳥淺淡,頭褐色,頭上白色條紋帶棕色或污白色;頦及喉栗黃色,頰紋下側有黑色斑點;胸和兩脇有不明顯褐色縱紋。喙角褐色,下喙基肉黃色。跗蹠及趾灰褐色...
麗色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sserina ciris
體長約13公分。雄鳥頭部寶藍色,背部翠綠色,翼羽褐色有綠邊,尾羽褐色,喉、胸、腹部和腰部紅色。雌鳥身體背部綠偏褐色,翅膀褐色有綠邊。腹面黃綠色。
共2亞種,分布於北美及中美洲,繁殖於美國東南部、以及墨西哥。度冬區在佛羅里達、中美洲、巴哈馬、古巴及牙買加。
雄鳥鮮豔的羽色,使得麗色彩被認為是北美洲最亮麗的鳥類。雌鳥的顏色則像本科其他種類的雌鳥類似,使得孵卵時有良好的保護色。棲地為灌叢、樹籬、草原、林地邊緣、濃密的植叢和庭園。在適當的棲地中族群數量普遍,雖然顏色亮麗,但是其習性隱密羞怯,以及身體背部大範圍的綠色,使得這種鳥類不容易被觀察到,但是在繁殖期,雄鳥會站在突出的枝頭高聲歌唱,此時就很容易觀察。食物包括種子、昆蟲和昆蟲的幼蟲。鳥巢簡潔,深杯狀,由樹枝和草構成,內襯較柔軟的材料,位於灌叢或是小樹的中層。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主紅雀科(Family Cardinal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體色不同。雄鳥頭、頸、喉、上胸、肩羽、背、腰及尾上覆羽為栗紅色。尾羽黑褐色,羽緣欖褐色,外側尾羽無明顯白斑。胸、腹及尾下覆羽為硫磺色,脇為帶綠的淡黃色,各羽有欖褐色軸斑。飛羽灰褐色,初級飛羽及外側次級飛羽羽緣欖黃色,內側次級飛羽及三級飛羽有赤褐色的闊羽緣;覆羽栗紅色,初級覆羽黑褐色而羽緣欖褐色。雌鳥額、頭上、後頭、後頸欖褐色,有黑褐色軸斑,各羽基部栗色;眉斑淡黃色,頰線淡黃,繞過耳羽與眉斑相接。背及肩羽褐色而有黑色縱斑;腰、尾上覆羽栗紅色。腮、喉乳黃色胸、腹、脇黃色而有黑色縱斑,其餘與雄鳥同。喙欖褐色。跗蹠及趾肉褐色。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