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1206 收藏人次:155336
參見「鶘」條。
    
瀏覽人次:5866 收藏人次:0
動物名。鳥綱形目。體型較鵝大,色灰白帶紅,頜下有喉囊,可以存食,動作敏捷,是捕魚高手。也稱為「淘河」、「塘鵝」、「伽藍鳥」。
    
瀏覽人次:765 收藏人次:155337
杜鵑的別名。參見「杜鵑」條。
鷿     
瀏覽人次:673 收藏人次:0
鷿鷈的別名。參見「鷿鷈」條。
    
瀏覽人次:587 收藏人次:0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白色的水鳥,體長140~175公分。腳紅色,眼先至喙粉紅色,喉袋黃色。繁殖期時會長出冠,前頸部變成黃色,羽毛變得偏紅。分布於歐洲中南部、非洲及亞洲南部。喜歡成群活動,休息時往往聚集成大群。以魚類為食物,捕魚時通常成群,一群白鶘停在在水上圍成一個圓圈,每一隻都向中心游,一邊拍翅,一邊用喙刺到水裏,將於魚群圍在中央,最後用大喙及喉袋將魚群舀起來。每一隻白鶘每天會吃掉1.2公斤的魚,食物可能包括幾隻大魚,或是數百隻小魚。繁殖期時雄鳥成群的展示以吸引雌鳥,已經配對的白鶘會有更進一步的展示行為,巢位由雌鳥選擇。繁殖區不一定在水邊,有時候離水域甚遠,可能會聚集多達3萬對以上。鳥綱(Class Aves)形目(Order Pelecaniformes)鶘科(Family Pelicanidae)
    
瀏覽人次:398 收藏人次:0
Pelecanus occidentalis體長110~137公分。全身色調偏灰褐色,飛羽及尾羽黑色,翼上覆羽以及背部灰色,胸腹部褐色,頭黃色,眼圈粉紅色,喙淡黃色,喉袋黑色。繁殖期時後頸部咖啡色,非繁殖期時後頸部白色。共5亞種,分布於北美洲及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及加拉巴哥群島褐鶘的覓食行為和其他鶘不一樣,牠們像鰹鳥一樣自空中俯衝到水中,潛水捉魚。當發現魚群時,從水面上3~10公尺收翅衝到水中,張開喙,將魚捕捉在展開的喉袋中。叫聲多變,成鳥及幼鳥各有代表不同意義的叫聲。通常集體繁殖,築巢於在地上或是樹上。當繁殖期節到來時,雄鳥會佔據一個“有潛力”的巢位,就在此巢位上對經過的雌鳥作求偶展示,除了短暫的飛離之外,都會佔著此位置。當交配完之後,雄鳥會去找樹枝及其他巢材儀式性的交給配偶。每巢產卵2~3顆,孵化期約30天,雌雄都會孵卵。在雛鳥孵出後的第一週,成鳥會在巢中吐出消化過的魚給雛鳥吃。幼鳥自孵出後11~12週可以離巢飛走。鳥綱(Class Aves)形目(Order Pelecaniformes)鶘科(Family Pelicanidae)
    
瀏覽人次:317 收藏人次:0
Anhinga anhinga體長90公分。喙黃色,腳黑色。雄鳥喙下裸露的皮膚紅色,全身黑色,頸部有白色縱斑,背部、三級飛羽以及翼上覆羽有白斑,尾羽黑色,末端白色。雌鳥體上及尾羽褐色,喉至胸部為灰色,腹部為褐色,翼上覆羽有白斑。共2亞種,分布於美洲,北由美國東南部,到巴西南部及阿根廷北部。棲息於淡水沼澤,潛入水中捉魚、兩棲類或是甲殼類,當抓到獵物時,會用喙啣著獵物浮到水面之後再吞下去。因為游泳時只有細長的頭頸部露在水面上,而且頸部又成S形,像蛇在游泳,因此也被稱為蛇鳥(Snakebird)。蛇和鸕鷀一樣,當離開水面之後,會展開翅膀晾乾。翼大而寬,適合滑翔,繁殖時的展示飛行之一就是從高處滑降到巢位附近。繁殖時,在樹上用樹枝築一個大型平坦的巢。喜歡群聚,不論是繁殖築巢或是平時活動都成群,有時會數百隻一起繁殖,繁殖區常常和鸕鷀與鷺科鳥類在一起。鳥綱(Class Aves)形目(Order Pelecaniformes)蛇科(Family Anhingidae)
形目     
瀏覽人次:185 收藏人次:0
屬脊椎動物鳥綱中的水禽目。口嘴兩側有縱走的細溝,鼻孔有退化或缺如的現象,具喉囊,兩肢均有四趾,趾間以蹼膜相連,適於游泳。本目有鸏、軍艦鳥、鶘三個主要類群。
卷羽     
瀏覽人次:102 收藏人次:0
雌雄鳥的羽色無法分辨差異。喙鉛灰色,喙尖及上下喙緣後半段黃色,下喙具有一個淡黃色喉囊,繁殖季時喉囊為橙紅色,通體羽毛大致為灰白色,虹膜黃白色,眼周皮膚裸露呈黃色,頭後有卷曲而散亂的灰白色冠羽,背、肩、覆羽及尾上覆羽具有黑色羽軸,初級飛羽與初級覆羽黑色,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外側次級飛羽褐色,具有寬闊的白色羽緣,腳及趾藍灰色。
    
瀏覽人次:97 收藏人次:0
Pelecanoides urinatrix體長20~25公分,翼展33~38公分,喙黑色,腿及腳為藍色或紫色,蹼黑色。體上黑色,體下白色。共6亞種,分布於南緯35度到55度的南半球海域及周邊陸地。在生態地位上,及北半球的海雀很類似。翼短,因此飛行時需要急速拍翅,最有名的是可以直接飛入海中,或是在海面飛行時衝入浪中而自浪的另一邊飛出。為避免賊鷗的攻擊,夜晚時才會自巢中進出,並會發出“Kuaku”的叫聲,紐西蘭的毛利人就以此叫聲稱呼這種鳥。不同地區的燕回到繁殖地開始繁殖的時間並不相同,在澳洲是7月,在福克蘭島是9月。鳥綱(Class Aves)形目(Order Procellariiformes)燕科(Family Palecanoididae)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