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1.8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麝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雄麝臍部麝腺的分泌物。黃褐色或暗赤色,香味甚烈,乾燥後可製成香料,亦可入藥。
Viverriculla indica (Desmarest, 1804)
吻尖長,體毛粗而鬆,體黃褐色或灰褐色,身體前半有小型黑褐色斑點,後半段則變為較大的斑點與條紋,背部有6~8條縱紋,腳黑,尾有黑白相間的環帶,有麝香腺,頭軀幹長45~63公分,尾長30~43公分,體重2~4公斤。
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到中國大陸東南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巴里島、海南島、台灣。
主要棲息在森林與草原,白天躲在地洞、植叢中,夜行性,以小型脊椎動物、昆蟲、果實、樹根為食,也吃腐肉;通常單獨活動,有時也成對出現,一天的活動距離平均500公尺,每月活動範圍約0.83平方公里;一胎2~5仔,4~4.5個月斷奶,圈養下壽命可達10年6個月。在台灣主要分布在2,000公尺以下的山區,夜間活動,行動隱密不易觀察,生活史資料有限。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靈貓科(Family Viverridae)
粗莖麝香百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長14-25 cm,寬10-25 mm。花柄長2.5-6 cm。蒴果長3-6 cm。

台灣麝香鳳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灣麝香鳳蝶 Byasa impediens febanus 為台灣特有亞種,因身體會散發幽淡的麝香味而得名。本種形似麝香鳳蝶,但後翅外緣的弦月紋較為寬大,尾突也較為細長。雌雄色彩與斑紋相似,但雌蝶翅面較雄蝶寬大,且後翅新月形斑紋不僅較大而且顏色也較鮮豔。幼蟲共有五個齡期,主要的寄主植物為馬兜鈴屬的植物 。成蟲發生期為每年 3~10 月,有兩次發生高峰。在台灣廣泛分布於海拔 2500 公尺以下的地區,一般以平地跟低山地區較為常見。有關本種之描述主要引用楊和徐 (1990)、徐 (1999) 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麝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體長52~55公分,尾長30~31公分,體重2~4公斤。頭部與軀幹均顯得相當細長,吻端突出,口型尖狹;身體為黃褐色,密布黑褐色斑點;頸部至前背部有小黑點斑,後背有則有數條排列整齊的黑褐色縱紋;尾巴細長,具有 8-9個黑白相間的環節。齒式:門齒3/3,犬齒1/1,前臼齒4/4,臼齒2/2;總齒數= 40。

麝香牻牛兒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名:Erodium moschatum (L.) L'Herit. 科名:牻牛兒苗科Geraniaceae 中文名:麝香牻牛兒苗
麝香鳳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麝香鳳蝶 Byasa alcinous mansonensis,為中型種蝶類,因身體會散發幽淡的麝香味而得名。雄蝶翅背面為黑褐色,雌蝶翅底色則黃灰色,體型較雄蝶大,且新月紋的顏色較淡。本種一年多世代,幼蟲寄主植物為異葉馬兜鈴。主要分布於中部以北海拔 500 公尺以下的平地及丘陵地區。有關本種之描述主要引用徐 (1999)、李和王 (2002) 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麝香尨牛兒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年生草本,具麝香味。莖15-30公分高,具剛毛狀腺毛。具基生葉和莖生葉;托葉4枚;基生葉長至20公分,橢圓形至披針形,羽狀複葉;小葉3-9枚,卵形,齒緣,鋸齒緣或羽裂;莖生葉橢圓形至披針形,對生,羽狀複葉;小葉2-5枚,卵形,橢圓形,鋸齒緣,羽裂。繖形花序腋生,小花5-12朵;總梗長10-15公分;花萼5枚,長橢圓形;花瓣5枚,卵形,漸尖,玫瑰紫;雄蕊10枚,5枚不孕;果實的喙長3-5公分;宿存花柱於果熟時螺旋狀捲曲。
臺灣麝香天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3.2~4.1公分,體色為紫褐色或具金屬光澤之綠色,前胸具有明顯的瘤狀突起,且外緣具有黃褐色大塊區域,翅鞘表面具有不明顯的細長縱稜,而各足跗節呈黃褐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芬芳的氣味。如:「書香」、「粉香」、「花香」。
氣味美好的。如:「香水」、「香甜可口」。
舒服的。如:「她睡得真香。」
比喻女子或與女子有關的。如:「香汗」、「香閨」、「憐香惜玉」。
受人重視、歡迎。如:「現在健康食品很吃香。」
以香料製成,用來祭拜鬼神或驅除蚊蟲的東西。如:「線香」、「燒香」、「蚊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