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68.05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Taiwanocerus (Taiwanocerus) taipingshanus體色為乳棕色,複眼黑色,頭頂乳白色,在前端有一對棕色斑紋;頭楯和頰片具有黑色區域;前胸背板乳白色,前端在中線兩側各具一對暗棕色條紋;小楯板暗棕色,具黃棕色斑點如下所分布:在基部中線兩側各一個,中央兩側方各一個及端部一個黃棕色斑點。前翅在幾乎基部一半和端部區域色為棕色。T. taipingshanus 與T. tungpus不同處在於T. taipingshanus尾端節為L型,陰莖不具附屬物。本種至今僅發現於太平山,而寄主植物仍未知。本種敘述引用Huang and Maldonado (1992) 之文獻。
Amritodus pistacious 體色為棕色,複眼黑色,頭頂前方深棕色卵形區域,顏面上方具黃棕色橫斑 (為頭頂上斑紋之延伸)。前胸背板具黑色橫向圓盤區;前翅棕色。本種寄主植物為漆樹科之黃連木 (Pistacia chinensis),本種之種小名即以寄主植物之屬名來命名。A. pistacious 與 Amritodus atkinsoni (Lethierry) 不同處在於頭頂前方有一斑點,且略為延伸至無斑點之顏面上,而 A. atkinsoni 則在頭頂上有二條有色區域和有色彩之顏色。截至目前為止,有關本種敘述僅一篇,因此本篇敘述主要基於Huang 和 Maldonado (199...
Taiwanocerus (Taiwanerrus) tungpus體色棕色,複眼黑色,頭頂在前緣具一對暗棕色斑點,在顏面亦可見;前胸背板前方具一卵形斑點,位於每個複眼內緣後方,及一條橫向前基部暗棕帶;小楯板有二個小形棕色圓盤狀斑點;前翅棕色。本種與T. taipingshanus不同處在於本種尾端節為四邊形狀,且陰莖具二個端部附屬物。本種至今僅發現於東埔,而寄主植物仍未知。本種敘述引用Huang and Maldonado (1992) 之文獻。
Pythamus chiabaotawow Huang, 199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ythamus chiabaotawow 體色為黑色;頭頂沿著單眼處具一對黃棕色斑點;單眼赭色;顏面基部乳黃色;小楯板後端乳白色;腹部末端由腹面觀為黃色;前翅黑色,具乳黃色條紋。本種與本屬Pythamus其他種不同處在於在頭頂中央具瘤狀突起,且中央脊起從頭頂開始到達前胸背板。截至目前為止,本種之寄主植物及相關生物學資料仍未知。本種敘述引用黃坤煒 (1992) 之文獻。
Idioscopus taiwanus 體色為棕色;複眼綠色,頭頂在接近複眼處具一黑色斑點;在頭楯前為黑色;雌蟲在後頭楯基部具一對黑色斑點,在雄蟲則無;小楯板在接近基部處具一對黑色斑點,之間區域黑色;前翅棕色,翅前緣,第4端室和附加物為暗棕色。本種與 I. niveosparsus 有些類似,但 I. taiwanus 體型較小,顏面較簡單,且陰莖的附器是來自尖的端部,而 I. niveosparsus 顏面則有豐富的斑紋且陰莖附器是由鈍端突出。本種之另一獨特特徵在於尾端節腹緣具一小形刺狀突起。本種之寄主植物為芒果。本種敘述引用黃坤煒 (1992) 之文獻。
Rhynacus championi Huang, 199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紡棰形,雌性體長約116μm, 雄性未發現,硬皮板前葉缺乏,硬皮板網紋呈室狀,中線、臨中線完整,二者近似平行,背毛瘤及背毛缺乏,足部節正常,第一基節瘤及毛缺乏,羽爪為複形,粗狀,具八裂,後體部背板據一短中脊,側毛缺乏,性蓋具有約四條橫脊,棲息於菊花木(Bauhinia championi)葉背上,無明顯為害症狀,分佈於臺灣。此種與R. carolinensis(Keifer, 1940)相近似。
Penuria tengchihugh Huang,199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enuria tengchihugh 體色為黑色;頭頂橘黃色,在端部,中央及側緣均具黑色斑紋;顏面橘黃色,雌蟲在頰片和冠狀縫中央具黑色斑紋;腹部由背面觀為黑色,腹面觀為黃色;前翅黑色,端部棕色,前緣和後緣黃色。本種與Onukia onukii在陰莖形狀上類似,但不同處在於尾端節的背後方突起,細尾突之剛毛,生殖板形狀,頭頂的黑色斑紋和末室之的橫脈等特徵。截至目前為止,本種之寄主植物及相關生物學資料仍未知。本種敘述引用黃坤煒 (1992) 之文獻。
Dinothenarus choui Smetana, 199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inothenarus choui在特徵上與D. ruficeps相當類似,而差異如下:其體型一般較細,平均較小。除了性別的特徵說明外,D. choui的頭部及前胸背板較粗糙並具有稀少之斑點,可輕易地與D. ruficeps及D. sagaris區分。本種採集自阿里山的標本於損壞袋子底下的腐殖層中發現,而採集自鞍馬山的標本於混合長綠森林中的糞便陷阱中發現。截至目前為止,有關本種之文獻僅有一篇,因此本種之描述以Smetana (1995) 所發表之原始文獻為主。
Neoidioscopus chingmeius 體色黃棕色;複眼暗棕色,頭頂在前緣具棕色斑紋;顏面乳白色,前頭楯棕色,後頭楯中央棕色;前翅棕色,爪脈區為黃綠色;前胸背板在複眼後方棕色。N. chingmeius 與東方區之 Busonia 部分種類有些相似,但 Busonia 屬之種類前翅具三角端室,且生殖器構造不同。而 N. chingmeius 的顏色則與台灣 Idiocerinae 亞科之其他種類則完全不同。截至目前為止,本種之寄主植物及相關生物學資料仍未知。本種敘述引用Huang & Maldonado (1992) 之文獻。
  〔中國殘疾人事業五年工作綱要〕是大陸地區關於發展殘疾人事業的規畫性文件。由國家計畫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民政部、財政部、勞動部、衛生部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共同制定,一九八八年九月經國務院批准執行。該綱要共分四個部分,六十條。有關教育方面的具體任務和要求,涉及殘疾人教育工作的領導、特殊教育經費、特殊教育的辦學形式與方法、特殊教育師資培訓、特殊教育研究、殘疾人基礎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以及中等和高等學校招收殘疾青年等問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