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5.54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像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照片、相片。也作「相片」
像片基本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垂直航攝像片為底圖,在像片上加繪等高線及必要之地物註記等,製成像片地形圖。以像片地形圖作為國家基本圖者,稱為像片基本圖。此處所指之像片,應為已作正射糾正,且像比例尺已改為所需成圖尺度之航攝像片。見基本地圖。
像片比例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片上兩點間距離與實地相應兩點間距離之比,通常可用攝影機焦距與物距之比求得。航攝像片則可用焦距與航高之比求得,計算公式如下:s=上述航高應從地面起算,惟地面各處常起伏不平,亦即各地點航高常不一致,導致同一張像片上各處比例尺不一致。一般採用平均地面為起算面,求出像片平均比例尺即可。
像片平均比例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地面高低不平,或攝影軸傾斜,常使同一張航攝像片上各部份之比例尺不一致。此時可取平均地面作為航高之起算面,以計算像片平均比例尺。或在像片對角線上或對邊量出線段長度,與地圖上或實地相應線段長度相比較,求出各線段影像比例尺後,再取平均數,即為像片平均比例尺。
像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航空或太空攝影像片為底圖,加繪地物記號、地名、等高線、行政界線、坐標方格、以及圖外註記說明等,製成容易閱讀之像片地圖,簡稱像片圖。製作像片圖所用之像片,須先糾正為相當垂直攝影,或改為正射投影之像片,且像片比例尺應改為所需之尺度。
無控制像片鑲嵌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用未經糾正之近似垂直航攝像片,互相拼接而成之鑲嵌圖。鑲貼時僅藉相鄰像片重疊部份之共同像點,以定各張像片之方位,未採用控制點定位,或無控制點可利用。此種像片圖精度不高,常含有比例尺及方向上之誤差。其優點為成圖迅速,可於攝影後數小時內製成,供軍事緊急之需,或災禍調查之用。無控制像片鑲嵌圖亦稱為未糾正像片鑲嵌圖。
同軸全像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軸全像片又名Gabor全像片,是Gabor於1948年首先提出全像攝影的概念時所採用的拍攝全像影像的光學佈置。在此系統中,光源與物體均沿著垂直於感光底片的法線軸上安置,物體係一有影像的透明片,此透明片以一均勻的平面波入射,當光線穿過此透明片後可視為兩組光束,一組是直接穿透而未受到影像影響的平面波,即為參考光束;另一組係隨透明片上影像散射而較弱的光束,其振幅與相位均產生改變,即為照物光束;這兩組光束在底片上干涉,即可攝得全像片,因光源、物體與全像片同軸而得名,在重建影像時,會同時出現虛像與實像兩組影像。
相位全像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拍攝全像片時,常需藉曝光和顯影改變全像感光材料的光學穿透性,由這種材料光學穿透性質的調變,使全像干涉訊息可以被記錄在全像片上。依訊息調變的方式,全像片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干涉條紋依光線強度的變化,直接記錄在材料上,使得全像片上顯示了吸收光量的明暗強度變化,稱為振幅全像片;另一類則為透明的底片,僅由感光材料厚度或折射率變化的形式,記錄全像干涉訊息,由於透明而僅有相位調變,繞射效益較高,稱為相位全像片。常見的相位全像片材料有重鉻酸明膠片、光導熱塑片、蝕刻光阻片、漂白的鹵化銀全像片及一些光折晶體等。
像片天底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過攝影機透鏡中心之鉛垂線與像片平面之交點,簡稱像底點。
像片基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連續航空攝影像片上,兩相鄰攝影站(像底點)之連線,尤指其長度。見空中基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