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動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情勢變遷的發展狀態。如:「這件事情的發展動態,有關人員正在密切注意當中。」
2.活動或運動的進行與變化狀態。如:「他的生活動態,一切都很正常。」
動態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是一種雙向互動的評量方向,應用於教育上,尤其是特殊教育。有別於一般的單向評量,動態評量的施測者會在學生遇的困難時提供協助,並視協助的多寡來給分。動態評量的概念最早由前蘇聯的發展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1896年-1934)提出。奠基在社會文化認知的理論上,認為個體高層次認知的發展需要透過中介者來加以促成。強調學習先於發展,個體認...
動態平衡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態平衡學派」係強調組織效能的發揮,有賴行政主管人員將組織目標和個人需要之間加以調和,以及將正式組織的功能和非正式組織的功能加以整合,俾維持組織平衡穩定狀態的一種學說。此學說的代表人物為巴納德(Chester I. Barnard, 1886~1961)。
  巴納德曾任美國紐澤西貝爾電話公司(New Jersey Bell Telephone Company)的總裁。著有〔管理人員的功能〕(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組織與管理〕(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等兩本管理學上的經典之作。張潤書、謝文全曾分別歸納這...
社會動態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動態理論(sociadynamic theory)社會動態理論,又稱團體動態理論(group dynamics theory),它從訓練團體、治療團體和工作團體中了解到人際和情緒的歷程,可用來解釋「一群人共享一個問題的共通點和發展一個共享的解決之道」的意義。這種「共享」的概念,正式文化形成重要條件。Schein(1985)曾以「共享」的
家庭動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庭動態圖是家庭雕塑的分枝與進一步發展出來的技術,由康托等人(David Kantor, Fred & Bunny Duhl)在波士頓家庭研究所(Boston Family Institute)發展出來的。
  家庭動態圖比家庭雕塑更強調家庭中動態而隨時改變的現象;家中的三角關係、聯盟關係、情緒變化均非靜態存在而是變化過程,有人以為用「家庭動態圖」比「家庭雕塑」更能傳達這種技術的動態特性。
  運用家庭動態圖時,不止靜態地呈現目前家庭的互動模式及既有的家庭關係,更藉以探討改變的可能性,尋找其他型式的互動關係以給家庭帶來成長性改變,藉立體呈現家庭關係的圖像的轉變,譬喻真實...
動態負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圖示單自由度系統承受定值力F的作用,其質量為M;彈簧常數為k。若此力慢慢加上去,為一靜態載重,則對系統的負載為F,產生彈簧變位為F/k。若此力為突然加上去,則有動態效應,其運動方程式為:
  
  其中y為彈簧的變位。若此系統起始位移與速度均為零,則可解得彈簧變位y(t)如下:
  
  其中ω=√k/M,為此系統的自然圓頻率。由此解可看出彈簧的變位呈簡諧振動,其最大值為靜態變位的兩倍,因彈簧的常數為定值,因此其作用在系統的最大負載為靜負載的兩倍,此稱為動態負載。故動態負載為考慮外力對系統的動態效應對系統所產生的負載。
  上述例子...
動態平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個系統中,有幾種作用同時影響這個系統,但是系統的總狀態卻不隨時間而改變。如在大自然的群聚中,生態系非常穩定,生物與氣候、土壤等因子間保持的平衡狀態,便是一種動態的平衡。
動態媒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態媒體意指能記錄與顯現動態視覺影像的媒體,如電影與錄影媒體等。
  電影之英文Motion Picture乃「會動的圖畫」之意,是以軟片拍攝記錄動作過程,再用電影放映設備重新將動態的影像在銀幕上顯現。相對於幻燈片所能放映出的靜態畫面或「靜畫」(still picture),電影所能放映出的即為動態畫面之「動畫」。錄影媒體如錄影帶、影碟、影音光碟(video CD)等雖不是以軟片拍攝記錄,但是同樣的能記錄與顯現動態的視覺影像,因此亦歸類於動態媒體之下。
互動性動態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互動性動態評量又稱互動評量、動態評量、學習潛能評量、中介性評量或協助性學習與遷移評量,是一種反映學習過程的評量模式,目的在評量學習者正在發展中之認如能力。大多採用「測驗-中介(intervention)-測驗」的模式實施。其方法分為三個步驟:(1)實施前測,以了解學習者目前的學習結果,即現有的發展水準;(2)根據學習者的個別需求,實施適性化的「中介」,以期促進學習者的表現;(3)實施後測,評量學習者獲益的程度,即是否具有「改變潛能」,以了解其潛在發展水準。
  受到韋考斯基(L.S. Vygotsky, 1978)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
教室的動態關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室的動態關係,是指教室中師生之間多面向的動態交互作用。教室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每個學生入學之後,循例會依其年齡、性別、或成就等因素,分到不同的教室,跟特定的教師與同學組成固定的班級團體。這個團體,至少在一個學年之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他們工作於斯,遊戲亦於斯。由於一個班級團體,通常包括二、三十個以上的學生及若干位教師,故整個教室內所發生的事件,均涉及師生之間頻繁的人際接觸,其「群眾、讚美、權力」之生活過程,展現出多元性、同時性、立即性、不可預測性、公開性、歷史性等特色。
  就教室中的正式權力結構而言,教師居於領導者的地位,具有約束他人行為的力量。他們代表學校,站在成人或制度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