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51.96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印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刷而成的書本。相對於寫本而言。《宋史.卷四三一.儒林傳一.田敏傳》:「敏嘗使湖南,路出荊渚,以印本經書遺高從誨。」
印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影印機直接複製或照相方式製版翻印的書本。
印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書以兩色、三色、四色或更多顏色印出之本稱之為套印本。以朱墨兩包套印的稱朱墨套印本,以三色或四色套印的稱為三色套印本、四色套印本。其套印方法,就是把同一版上需用不同顏色印刷的部分,分別刻成大小不同的版片,然後依次加印在同一紙上。由於印刷時必須使兩版版框緊密吻合,故又稱套版。木刻套印本,淵源於多色寫本,我國古代一直把經書當作教科書,經的正文並不多,但各種各樣解釋卻汗牛充棟。人們為了把經文同注釋區別開來,往往用墨筆寫經文,以朱筆寫傳注,如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的〔序錄.條例〕中規定:「以墨書經本,朱字辨注」。其他著作有的也採用這種方法。元王好古〔湯液本草後序〕引唐劉禹錫的話說:「〔神農〕本經以硃...
印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用墨色而用朱色印刷的書籍,稱為「朱印本」。如印譜、符籙等書常用朱色印刷。
印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鉛印本指用鉛製單字印成的書,鉛活字是現在世界上最常用的印刷方法。我國自製鉛活字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弘治末年、正德初年(1505-1508)陸深所著〔金臺紀聞〕,有云:「近日毗陵人用銅、鉛為活字,視板印尤巧便,而布置間訛謬尤易。夫印已不如錄,猶有一定之義,移易分合,又何取焉?茲雖小故,可以觀變矣」。毗陵(今常州)鉛活字,今雖無傳本,但在我國金屬活字印刷史上卻是一大進步。19世紀初期,西方印刷術開始傳入我國,並且逐漸發展,代替了雕版印刷術,成為圖書出版的主要方法。首先,將鉛活字印刷術傳入我國的是英國傳教士馬禮遜,馬禮遜於清嘉慶12年(1807),在澳門傳布基督教,為刊印聖經傳教,開始雕刻中文字...
印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石版印刷所印成的書。
印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景印本用照相製版的方法,據原本而複製印成的書。景印本大致上有3類:一為卷帙浩繁的資料書、工具書,如〔清實錄〕、〔佩文韻府〕等,主要供查考或供學術研究作參考;二為古籍中的善本、孤本,其目的在於保存版本,使流傳罕見的宋元佳槧、明清精刻,或是未刻稿本、未刻抄本等化身千百,得以流傳;三為一些常用書、必備書,如〔十三經注疏〕、〔經籍纂詁〕等,以滿足讀者和研究者的需要。景印本,一般照原本之版式大小,或據原本縮小,均不失原本文字之貌,可使讀者感到方便。其裝幀多為線裝,頗能顯示中國古書傳統之特色。但線裝本係手工裝訂,故成本較高,近數十年來,景印本多採用平裝或精裝形式,亦便於插架存放。1920年代至1930...
印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指使用雕版最初印製的書籍,其字跡清晰,邊框完整,為藏書家所珍愛。
〔四庫全書〕選印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庫全書總目〕頒布,約在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90~1794)間。總目頒布後,地方首先刊印者為浙江杭州刻本,嗣後又有粵東刻本,以後三十餘年,石印本亦有多種。至〔四庫全書薈要〕之總目與〔四庫全書總目〕不同;前者係統全書之卷數以定次,故首列卷數,次部數,再次書名卷數,著者朝代爵里姓名,並述該書係依據何種版來繕錄,據何版本校正,故薈要之價值,觀總目即可知之。其未錄各書提要,以已冠諸每部之書首。
  當時四庫館因各書原本大小不一,全刻又費時耗資,故全用鈔本。此項繕錄本行款一致,頗為整齊,惟魯魚亥家,在所難免,經乾隆帝檢出疏陋之處,將原充提調侍郎陸費墀革職,紀昀等均受到罰令重繕之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圖章。如:「印章」、「印信」、「官印」、「鋼印」、「六國相印」。
痕跡。如:「手印」、「沙灘上的腳印」。
印刷。如:「印製」、「印發」、「影印」、「刊印」、「排印」、「翻印」。
符合。如:「心心相印」、「互相印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