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唯實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主張客觀事物有其真實的存在,並非決定於人類主觀認識活動的理論。
社會唯實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唯實論是文藝復興後教育上流行的唯實論的派別之一;另兩派為人文唯實論與感官唯實論。在十六及十七世紀時,有的學者認為教育的重心,應該放在社會現實事物、典章制度、事實真相的認識與了解上。因而他們主張學生需要旅遊各地、參觀市集、明瞭社會歷史、參訪歷史古跡及名戰場,以培養一個熟悉社會實際事務的個人,而不是一味地學習古典語文,對現實社會生活毫無認識。一般而言,教育上的唯實論,皆有反對文藝復興運動後人文主義教育實施的色彩;法國學者蒙泰因(M.E. de Montaigne, 1533~1592)為當時社會唯實論學者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世紀唯實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方中世紀時期,哲學界有所謂唯名論(nominalism)與唯實論(realism)之爭。在經院哲學的探討中,有人主張最普遍的即最真實的;至於個別的事物,占有一定時、空的事物,不及普遍的共相(universal)真實。一個具有普遍陳述的命題,自然較一個陳述特殊事實的命題為真,因為前者是共相的陳述,而後者則是殊相(particular)的陳述。從中世紀唯實論者的立場言,普遍性的概念與類等問題,軌顯得較為重要;普遍性的概念,不但重要而且也最為真實。他們相信,普遍性的共相先於個別而特殊的事物而存在。共相可以獨立於個別的事物而存在;個別事物的真、善、美等都是從普遍而真實存在的真、善、美概念中抽繹出...
科學唯實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唯實論在教育哲學領域中自成一派。一般教育上的唯實論,經常提到的有人文唯實論(Humanistic Realism)、社會唯實論(Social Realism)及感覺唯實論(Sense Realism);但有的學者將後二者與科學唯實論相提並論。唯實論者相信,認識的主體與認識的客體是不相隸屬的二個實體;被認識的客體是獨立於認識的主體個人之外的。科學唯實論者以為經由科學的研究,一個獨立的,實在的存有,已被揭露出來。人的認知活動是不會改變此一獨立而實在的存有。由於科學日益發展,經由科學研究而得來的知識,在教育內容上就應給予一個應有的地位。此外科學研究的方法、程序、思考方式,均應讓學生有所明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析、判斷。如:「談論」、「析論」、「討論」。
評議的文章或語言。如:「社論」、「言論」。
一種討論事理的文體。如:「六國論」。
學說或主張。如:「天演論」、「進化論」、「相對論」。
依據、按照。如:「論理」、「論件計酬」、「論功行賞」。
比作、視同、處理。如:「以棄權論」、「以作廢論」。
顧及、考慮。如:「不論是非」、「無論如何」。
論語: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載孔子言行的書。共二十篇,是四書之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獨、只有。如:「唯一」、「唯有」、「唯獨」。
表示謙恭的應答聲。如:「唯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飽滿的。如:「充實」、「實心」。
真實的、實際存在的。如:「虛實」、「實體」。
真誠的、不假的。如:「實話」、「實情」、「真實」、「實在」、「誠實無欺」、「真材實料」。
事跡。如:「事實」、「史實」、「寫實」。
內容。如:「有名無實」、「名實相符」。
真實去做。如:「實行」、「實踐」。
果子。如:「果實」、「結實累累」。
亞理士多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帶有後世許多心理學理論之色彩。當中世紀教父哲學成為顯學時,亞氏被尊奉為「大哲學家」,後到17世紀時唯實論的興起亞氏的理論又重新抬頭。但無論如何亞里士多德可說是史上熟知當時人類知識的最後一人,他的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除了是最偉大的哲學家外,也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親自辦學,從事教育與研究工作,他繼承了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偉大的精神及思想傳統,並且進一步將之發揚光大,對於整個西方的精神文明以及學術文化的奠基,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資料徐宗林(197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文景。林玉体(199...
裴斯塔洛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形、語」式的教學、三原則皆以具體 實物為主。(三) 教育內容:1.知識的直觀:依據感官唯實論與經驗主義主張,贊同自然環境的「 直觀」,希望教育予以「心理化」(邏輯)。2.品德上的直觀:身教不訴諸語言,使學生有所感染。(1).倔強及脾氣壞者予以體罰(2).有了愛,體罰反而使學童更覺內疚(3).學童領受愛之後,才能熟心學習 資料來源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