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宿衛     
瀏覽人次:672 收藏人次:0
1.值宿宮禁,擔任警衛。《史記.卷五二.齊悼惠王世家》:「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衛於漢,呂太后封為朱虛侯。」《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楚國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
2.值宿守衛。《三國演義》第一六回:「次日,移於城外安歇,喚典韋就中軍帳房外宿衛。」
宿     
瀏覽人次:54011 收藏人次:3947932
住、過夜。如:「住宿」、「投宿」、「寄宿」、「留宿」。
隔夜的、前一晚的。如:「宿醉」、「宿雨」。
舊有的、積久的。如:「宿疾」、「宿願」、「宿敵」、「宿憂」、「宿怨」。
前世註定的。如:「宿命」、「宿緣」。
夜。如:「一宿」、「整宿」。
星座。如:「星宿」、「二十八宿」。
    
瀏覽人次:11258 收藏人次:4072315
保護、防守。如:「保衛」、「防衛」、「自衛」。
擔任防衛工作的人。如:「侍衛」、「護衛」、「他是這間工廠的守衛。」
衛生:A>乾淨、清潔。如:「這家店的東西非常衛生。」B>泛指與保護生命安全有關的醫療或環保等事物。如:「衛生所」。
衛星:環繞行星運轉的星球。如月球是地球的衛星。
    
瀏覽人次:35035 收藏人次:1923254
1.告誡、命令。如:「申敕」。《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光敕左右:『謹宿衛,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負天下,有殺主名。』」
虛張聲勢     
瀏覽人次:9236 收藏人次:558293
《三國志.卷九.魏書.諸夏侯曹傳.曹休》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天下亂,宗族各散去鄉里。休年十餘歲,喪父,獨與一客擔喪假葬,攜將老母,渡江至吳。以太祖舉義兵,易姓名轉至荊州,閒行北歸,見太祖。太祖謂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駒也。」使與文帝同止,見待如子。常從征伐,使領虎豹騎宿衛。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為騎都尉,參洪軍事。太祖謂休曰:「汝雖參軍,其實帥也。」洪聞此令,亦委事於休。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眾議狐疑,休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1>。今乃先張聲勢,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擊蘭2>,蘭破則飛3>自走矣。」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注解〕
(1) 潛行:...
腦滿腸肥     
瀏覽人次:8867 收藏人次:1162724
《北齊書.卷一二.武成十二王列傳.琅邪王儼》光聞殺士開,撫掌大笑曰:「龍子作事,固自不似凡人。」入見後主於永巷。帝率宿衛者步騎四百,授甲將出戰。光曰:「小兒輩弄兵,與交手即亂。鄙諺云:『奴見大家心死。』至尊宜自至千秋門,琅邪必不敢動。」皮景和亦以為然,後主從之。光步道,使人出曰:「大家來。」儼徒駭散。帝駐馬橋上,遙呼之,儼猶立不進。光就謂曰:「天子弟殺一漢,何所苦。」執其手,強引以前。請帝曰:「琅邪王1>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2>,長大自不復然,願寬3>其罪。」帝拔儼帶刀環亂築,辮頭,良久乃釋之。 〔注解〕
(1) 琅邪王:高儼(西元558∼571),字仁威,北齊武成帝第三子,十分得寵,嘗...
腸肥腦滿     
瀏覽人次:2164 收藏人次:152437
此處所列為「腦滿腸肥」之典源,提供參考。 《北齊書.卷一二.武成十二王列傳.琅邪王儼》光聞殺士開,撫掌大笑曰:「龍子作事,固自不似凡人。」入見後主於永巷。帝率宿衛者步騎四百,授甲將出戰。光曰:「小兒輩弄兵,與交手即亂。鄙諺云:『奴見大家心死。』至尊宜自至千秋門,琅邪必不敢動。」皮景和亦以為然,後主從之。光步道,使人出曰:「大家來。」儼徒駭散。帝駐馬橋上,遙呼之,儼猶立不進。光就謂曰:「天子弟殺一漢,何所苦。」執其手,強引以前。請帝曰:「琅邪王1>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2>,長大自不復然,願寬3>其罪。」帝拔儼帶刀環亂築,辮頭,良久乃釋之。 〔注解〕
(1) 琅邪王:高儼(西元558∼571...
均田制     
瀏覽人次:1217 收藏人次:165996
一次,選中的人可免其租庸調,但須自備武器和各種用具。入伍後,平時耕種,冬季練武,主要任務是到京師擔任宿衛,或去防地住戍,或出征打仗。府兵本身經濟條件較佳,武器裝備精良,在戰場上可以發揮強大的戰鬥力,是唐朝初期征戰各方,武功顯赫的主要原因。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均田制英文關鍵字: equal-field system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109-110。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點檢     
瀏覽人次:1189 收藏人次:0
3.職官名。職掌皇帝宿衛之事。也作「檢點」。
侍郎     
瀏覽人次:1009 收藏人次:0
職官名:(1)秦漢時郎中令的屬官,主更值執戟,宿衛殿門。東漢時尚書屬官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魏晉以來只稱郎。隋朝又稱侍郎,并置員外郎,煬帝時各部置侍郎一人,為尚書的副貳,而改各司侍郎為郎。唐改郎為郎中,以員外郎為之貳,歷代因之。沿至清末,又改各部侍郎為各部副大臣。(2)晉時各王國皆有侍郎,大國四人,小國二人,主掌贊相威儀,通傳教令。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