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寂然     
瀏覽人次:1527 收藏人次:297824
沉靜無聲的樣子。《淮南子.泰族》:「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四海之內,寂然無聲。」《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復經過這家門首,望門內一看,只見門已緊閉,寂然無人聲。」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瀏覽人次:5208 收藏人次:0
  〔周易‧繫辭上〕第十章說:「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涵蓋天下之事理,包羅萬象,在平時看來,並沒有特別的思慮,也沒有特別的作為。在未有感應之前,固若磐石,寂靜無聲;一有所感,便如響斯應,豁然貫通天下事物之理。
  據了解,「易」字含著「不易」和「變易」兩個意義。「不易」可以解釋為「不變」,即是「不動」,指事物本然的狀態。「變易」則是「改變」或「變化」,是應某種情況而生,即是「動」;而「動」並不是全然被動的盲動,是「動自有其理」,依理而動,所以沒有紊亂,沒有阻礙,而能夠通達。後世有「守如處女,出如脫兔」兩句話,可以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相參照。
...
    
瀏覽人次:45437 收藏人次:4481181
對、正確。如:「大謬不然」、「不以為然」。
如此、這樣。如:「未必然」、「到處皆然」。
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如:「仍然」、「偶然」、「超然」、「恍然」、「茫然」。
轉折詞,但是。如:「然而」。
承接詞。如:「雖然」、「然後」、「然則」。
    
瀏覽人次:15509 收藏人次:3881094
安靜沒有聲音。如:「寂靜」、「沉寂」。
孤獨、冷清。如:「孤寂」、「寂寞」。
死亡。如:「寂滅」、「圓寂」。
五花八門     
瀏覽人次:29802 收藏人次:2272572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六.精怪.張氏怪》吾邑有諸生張熙伯,喜談術數,多讀志怪之書。……(張氏)怪亦談人禍福,無不中者。有客來熙伯家,作歇,後語云:「君家索隱行尚在耶?」怪應聲云:「子不語固在也。」如是者年餘。適張真人過邑境,邑令吳澹元為言於真人。真人遣法官至,怪寂然,法官出,旋又至。熙伯浼令再懇真人,曰:「怪自外來易去,自心發者難除,然吾終當有以治之。可移檄城隍,怪當自去。」比暮,怪言于熙伯曰:「吾即去,但須遲我三日。」即收拾筐箱器皿衣履什物,至於醢鹽食具,莫不捆載而去。越數日,復還,曰:「大江以北,烽煙甚熾,吾未有備,將鳩工而飭材焉。惟重驚動相公起居,有足愧耳。」即召函人、矢人,造作干戈...
雷厲風行     
瀏覽人次:22016 收藏人次:1824565
※#《易經.復卦》三國魏.王弼.注1>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唐.李觀〈漢受降城銘并序〉、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參考資料〕 ■唐.李觀〈漢受降城銘并序〉(據《全唐文.卷五三五.李觀》引)帝曰:「吁,周之衰,秦之亡,皆不由之,故龜鼎用遷,乃出元宮。登皇車,騖六龍,建九旒,人馬駢駟,戎車擊輈,非六月之師,異瑤池之遊。雲撓雷厲,風行川浮,震震耀耀,而入於苦寒之陬。……」■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據《全唐文.卷五四八.韓愈》引)伏以大唐受命有天下,四海...
同舟共濟     
瀏覽人次:21308 收藏人次:2836516
04.《醒世恆言.卷二三.金海陵縱欲亡身》:「彌勒遂心生一計,詐言鬼魅相侵,夜半輒喊叫不止。相從諸婢,無可奈何,只得請迪輦阿不同舟共濟,果爾寂然。」
悄然     
瀏覽人次:11733 收藏人次:965859
1.寂靜無聲的樣子。《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這時尚早,雖是已有行動的了,人蹤尚稀,渡口悄然。」
2.憂愁的樣子。唐.白居易〈長恨歌〉:「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唐.杜牧〈旅宿〉詩:「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想入非非     
瀏覽人次:11293 收藏人次:101751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1>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注解〕
(1) 識性:佛教中指起認知作用的本體。
響徹雲霄     
瀏覽人次:9758 收藏人次:1244991
形容聲音響亮。《隋唐演義》第八六回:「這一笛兒,真吹得響徹雲霄,鸞翔鶴舞,樓下萬萬千千的人,都定睛側耳,寂然無聲。」也作「響徹雲漢」、「響徹雲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