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山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後,政府以「山地同胞」指稱日本時代的蕃族或高砂族,簡稱「山胞」,通行於政府與民間。經過1980年代的原住民族運動爭取改名,直到1994年憲法增修條文,才正式將「山胞」改名為「原住民」。
平地山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光復後,因設置山地行政處,而以山地同胞稱呼原住民。當時規定在臺灣光復前原籍在平地行政區內,且戶口調查簿登記其本人或直系血親尊親屬為山胞種族,並申請當地鄉鎮市區公所登記為平地山胞有案者,為「平地山胞」。民國八十三年(1994)國民大會修憲,將臺灣山胞稱為臺灣原住民,原「平地山胞」稱為「平地原住民」。
山地山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光復後,因設置山地行政處,而以山地同胞稱呼原住民。當時規定在臺灣光復前原籍在山地行政區內,且戶口調查簿登記其本人或直系血親尊親屬為山胞種族者,為「山地山胞」。民國八十三年(1994)國民大會修憲,將臺灣山胞稱為臺灣原住民,原「山地山胞」稱為「山地原住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陸地高起的部分。如:「高山」、「青山」、「山峰」、「山丘」、「山岳」、「山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一父母所生的。如:「胞兄」、「胞妹」。
同國家或同種族的人。如:「民胞物與」、「全國同胞」。
胞衣:母體中包在嬰兒外面的薄膜。
細胞:構造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由細胞核、細胞質和細胞膜所組成。
汙名化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人看待原住民持較負面的態度,此現象可自漢人對原住民的行為舉止中發現,其中包括對原住民冠以「番」、「山胞」等具負面意義之詞彙,且對於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活習慣,也一貫以相同的價值觀與方式加以排斥、壓抑甚至盡力去除。對於原住民而言,這是一種漢人對於其隸屬之族群的「污名化」作為,然而作為被漢族統治的原住民,在長期接受汙名化的社會傳播與漢人本位的教育之下,甚至自身也在無意識間產生了對此類汙名化意識型態的認同,是為「汙名化認同」。註2 汙名化認同之於非洲地區人民居住於非洲地區人民,在經歷過去長久的殖民統治之後,內化了白人殖民者對於非...
種族中心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夷」、「戎狄」稱之,也是種族中心主義的寫照。過去將台灣原住民被稱為「生番」、「熟番」、「高山族」或「山胞」等,其背後反應的也是一種殖民者或漢人的文化偏見。這種立基在政治、經濟、軍事或文化發展落差上的評斷、容易造成刻板印象。如果這種判斷被深植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種族歧視就會變成難以避免的情況。註1而此類意識形態促進該團體內的團結與忠誠,在政治面上亦助長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註2 參考書目註1: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註2: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 S...
原住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某地區原先定居的族群。目前官方認定的臺灣原住民包含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達悟)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邵族、噶瑪蘭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十六族。
莫那‧魯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被送至台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作為學術研究標本。直到1974年在族人強烈要求下,才遷葬至霧社「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旁。 參考書目註1. 詹素娟、浦忠成等,《台灣原住民》(臺北:遠流,2001),頁112~119。註2. 李筱峰、莊天賜,《快讀台灣歷史人物》(臺北縣:玉山社,2004),頁33~39。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143。
原住民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灣原住民族原物民族是最早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族民,屬於南島語系(註二)。在以「原住民族」作為對於台灣原住民的稱呼之前,在不同時期的台灣台灣,原住民曾經有過很多名稱,如:山地人、蕃族、生蕃、熟番、高砂族、山胞……,其中有些名稱甚至帶著貶意。而經過許多努力,於民國八十三年,國民大會修憲將原來的「台灣山胞」改為「台灣原住民」,並於民國八十四年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原住民可以在身分上登記自己的族民。(註二)目前(截至2008年八月)由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