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後庭花     
瀏覽人次:1040 收藏人次:0
1.詞牌名。原為南朝陳後主〈玉樹後庭花〉詞的簡稱,後為唐教坊曲名。因其詞輕蕩,歌聲哀怨,且為亡國之音,故後以喻亡國之音。唐.杜牧〈泊秦淮〉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金.吳激〈人月圓.南朝千古傷心地〉詞:「南朝千古傷心地,還唱後庭花。」
玉樹後庭花     
瀏覽人次:567 收藏人次:0
舞名;曲詞名。南朝(西元420∼西元589)宮廷樂舞之一。《玉樹後庭花》之歌詞,係由陳後主陳叔寶(生年,西元553∼西元604)所作,屬「清樂」。隋朝(西元581∼西元618)因襲之。唐(西元618∼西元907)為五言四句聲詩。列為教坊樂曲目之一。玄宗(西元712∼西元755)時入法曲。舞蹈演出,場面豪華,聲調哀怨。由沈亞之所撰寫的〈盧金蘭墓誌銘〉:「……玉樹之舞,故衣襲大袂、長裙,作新眉愁嚬,頂鬢為娥」,可略知其舞蹈衣飾及表現。《玉樹後庭花》於唐朝時傳入日本,日本宮廷雅樂部將其列入左方舞,保存至今。日本保存之《玉樹後庭花》係〈壹調〉,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序〉延八拍子,二、第一帖拍子十四...《隋書.樂志》、《教坊記箋訂》、《雅樂》。  「玉樹後庭花」為陳後主所作,屬樂府清商曲;歷來被視為亡國之音的代稱。如杜牧〔泊秦淮詩〕云:「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歌詞歌曲之創製記載於〔舊唐書.音樂志〕:「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唐太宗時御史大夫杜淹批評說:「前代興亡,實由於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後庭花;齊將亡為,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唐太宗頗不以為然,以為「將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聞之則悲耳,能使悅者悲乎?今玉樹、伴侶之曲,其聲具存,朕當為公奏之,如公必不悲矣。」敬他只承認人心能反映政治,並不承認音樂有一定的哀樂內容,能直接反映政治,...
    
瀏覽人次:18537 收藏人次:1506850
門牆內,正堂之前的空地。如:「庭院」、「庭園」、「中庭花園」。
寬闊的地方。如:「大庭廣眾」。
家。如:「家庭」、「庭訓」。
法院審理案件的地方。如:「法庭」、「出庭」。
    
瀏覽人次:12934 收藏人次:14823794
在位置上與「前」相對。如:「後面」、「背後」。
在時間上與「先」相對。如:「先後」、「先來後到」、「後來居上」。
子孫。如:「後嗣」、「後代」、「名人之後」。
    
瀏覽人次:12037 收藏人次:10681018
植物體的一部分,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許多變形的葉集生而成。如:「花朵」、「百合花」、「玫瑰花」、「開花結果」。
形狀像花的物體。如:「雪花」、「水花」、「浪花」、「爆米花」。
有花紋的、雜色的。如:「花布」、「花貓」、「花邊」、「頭髮花白」。
耗費。如:「花錢」、「花費」。
指人心性不定、好玩樂。如:「花心大少」、「這個人很花,你最好別和他交往。
比喻女子。如:「姊妹花」、「解語花」、「名花有主」。
種類繁多的。如:「花式游泳」、「花樣不同」。
虛假的、巧妙的。如:「耍花招」、「花言巧語」。
不清楚。如:「他看電視看得眼睛都花了。」
像花一樣美的。如:「花容玉貌」、「花樣年華」。
後庭     
瀏覽人次:469 收藏人次:0
1.屋後的庭園。《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告祠世宗廟日,有白鶴集後庭。」
2.後宮,皇帝妃嬪所住的地方。《戰國策.秦策五》:「君之駿馬盈外廄,美女充後庭。」《文選.潘岳.西征賦》:「較面朝之煥炳,次後庭之猗靡。」
3.借喻宮女。《隋書.卷四.煬帝紀下》:「帝後庭有子,皆不育之,亦無私寵,取媚於后。」
4.肛門。《醒世恆言.卷一○.劉小官雌雄兄弟》:「臨上交時,原來老嫗腰間到有本錢,把桑茂後庭弄將起來。」
    
瀏覽人次:14894 收藏人次:4620923
4.謀害。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一折:「夫人教我所算了他,我可下不的手。」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三折:「有鐵旛竿白正圖了他財,又算他性命。」
趔趄     
瀏覽人次:14717 收藏人次:1975938
身體搖晃,站立不穩的樣子。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不覺的身趔趄,不覺的醉模糊。」《紅樓夢》第四四回:「說著,也揚手一下,打的那丫頭一個趔趄。」也作「趔趔趄趄」。
    
瀏覽人次:13271 收藏人次:1023017
1.白。元.呂止庵〈後庭花.儒冠兩鬢皤〉曲:「儒冠兩鬢皤,青衫老淚多。」
漏網之魚     
瀏覽人次:9059 收藏人次:426414
比喻僥倖逃避法律制裁的人。明.張景《飛丸記》第一三齣:「著城門上盤詰火速,城外快張榜牘,分付鄉村市鎮著實捱捉,他道是漏網之魚,我視他兀上之肉。」亦比喻驚慌逃離危險的人。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之魚。」也作「漏網游魚」、「漏網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