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51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愚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愚笨痴蠢。如:「他看似愚痴,其實才智過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呆傻的。如:「痴呆」、「愚痴」、「痴人說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遲鈍、不聰明。如:「愚笨」、「大智若愚」。
欺騙。如:「愚弄」。
使人愚昧。如:「愚民政策」。
自謙詞。如:「愚兄」、「愚見」。
寂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斷除貪欲、瞋恨、愚痴和一切煩惱,不再輪迴生死的境界。《維摩詰所說經.卷下》:「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佛以寂滅為事,以有身為幻。」也作「涅槃」、「圓寂」。
童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騃,愚痴。童騃指年幼無知。唐.韓愈〈謝自然〉詩:「童騃無所識,但聞有神仙。」
痴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愚痴憨傻的樣子。如:「他永遠是那副痴傻的模樣。」
正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修行方法,為八正道的第四支。指正確的行為。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雜阿含經》卷二八:「又問阿難:『有道有道,能斷貪欲、瞋恚、愚痴耶?』阿難答言:『有,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無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佛教謂不能了知現象的真實性的原始愚痴。為十二因緣的第一支,是一切煩惱的根源。《維摩詰所說經.卷上.菩薩品第四》:「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三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貪愛、瞋恚、愚痴三種心態上的缺點。南朝梁.蕭衍〈遊鍾山大愛敬寺〉:「二苦常追隨,三毒自燒然。」
五停心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五種修行法。即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五種禪觀。此五種禪觀分別對治貪欲、瞋恚、愚痴、我見、散亂心五種汙染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