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歪曲     
瀏覽人次:1693 收藏人次:125465
故意改變真相或內容。如:「歪曲事實」。
    
瀏覽人次:34281 收藏人次:932024
2.不正的、偏邪的。如:「歪曲」、「邪曲」。《戰國策.趙策二》:「窮鄉多異,曲學多辯。」
    
瀏覽人次:14004 收藏人次:3760753
不正。如:「歪路」、「歪斜」、「帽子戴歪了」。
不良、不正當。如:「歪理」、「歪風」、「歪主意」。
信口雌黃     
瀏覽人次:36822 收藏人次:2604305
歪曲事實,任意批評。[例]他只是信口雌黃,千萬別讓他的話影響了我們的判斷。
心理防衛機轉_(defense_mechanism)     
瀏覽人次:15829 收藏人次:483441
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焦慮的衝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禦機制是藉歪曲知覺、記憶、動作、動機及思維,或完全阻斷某一心理過程而防禦自我免於焦慮。實際上,它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 防禦機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們在維持正常心理健康狀態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禦功能作用改變的結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狀態。 防禦機制可以單一地表達,也可多種機制同時使用。 分類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類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一級防衛機制):包括否定、歪曲
誣衊     
瀏覽人次:10968 收藏人次:443752
造謠毀損他人名節或聲譽。《新唐書.卷一八一.列傳.李紳》:「湘素直,為人誣衊,大校重牢,五木被體。」也作「誣蔑」。
    
瀏覽人次:10407 收藏人次:995902
1.扭曲、歪曲。如:「貪贓枉法」。《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歷史研究法     
瀏覽人次:8318 收藏人次:117975
報告;或許是和真正觀察者交談後,或閱讀觀察者之報告後再予以剪裁寫成,因此在資訊之傳遞歷程中難免會造成歪曲之現象,只學家只有在沒有主要史料可供採用時,才使用次要史料。次要之教育史料來源,是指和事件的真正目擊者或參予者探討之有關人士提出的報告。以研究觀點分析之,次要史料之價值是相當有限,因為當史料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時可能會發生錯誤,多數之歷史教科書與百科全書皆列為次要史料。透過次要史料,研究者可從中了解重要爭論之學理,並獲得該研究領域之完成作品,或藉由上存之問題與假設,促使研究者找出重要之主要史料。 肆、研究步驟歷史研究可分...
汙衊     
瀏覽人次:7566 收藏人次:582207
毀謗、損傷他人的名譽。如:「做人應該正直,不可任意汙衊他人。」也作「汙蔑」。
大放厥辭     
瀏覽人次:6435 收藏人次:0
厥,其也。本指寫作時極力鋪陳。唐.韓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瓊琚,大放厥辭。」後轉為大發議論,多含貶義。如:「他歪曲事實,在報章雜誌上大放厥辭,混淆大眾視聽。」也作「大放厥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