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7.61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渡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江。《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
渡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代祖逖北伐,渡江時在船上敲著船槳發誓的故事。典出《晉書.卷六二.祖逖傳》。宋.文天祥〈正氣歌〉:「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一葦渡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北朝時達摩至中國傳揚佛法。梁武帝聞其名,迎入金陵,但觀念不相契合,達摩悄然北上。途經北江,沒有渡江的工具,遂將一束葦草置於江面,踏躡而渡,至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幼學瓊林.卷四.釋道鬼神類》:「達摩一葦渡江,欒巴噀酒滅火。」
渡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宋均、劉昆為政有方,仁化大行,使境內惡虎皆渡江而去,不再害人。見《後漢書.卷四一.宋均傳》、《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上.劉昆傳》。後比喻地方官政績卓著,沒有災禍、災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此岸到彼岸。如:「渡河」、「渡海」、「橫渡」、「偷渡」。
坐船過河的地方。如:「渡口」、「津渡」。
越過、通過。如:「共渡難關」、「過渡時期」。
移轉。如:「引渡」、「讓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的河流。如:「長江」、「黑龍江」、「江面遼闊」、「大江東去」。
古代多專指長江。如:「江南」、「偏安江左」。
姓。
刻舟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枕戈待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祖逖(西元266∼321),字士稚,晉范陽人。早年經常與劉琨聞雞起舞,刻苦自勵。元帝時為豫州刺史,渡江擊楫,誓復中原,率師與石勒相持,黃河以南,盡為晉土。後由於朝廷大臣不和,奧援不力,遂憂憤而死。逖,音ㄊ|ˋ。〔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六二.劉琨列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接。如:「逕至」、「逕寄」。《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逕迎之到當陽長阪。」《喻世明言.卷二一.臨安里錢留婆發跡》:「帶著三分酒興,逕往南門街上而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心思、思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云:『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