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秧雞     
瀏覽人次:298 收藏人次:0
動物名。鳥綱鶉雞目。形似雞而較小,嘴長於頭,白頰短尾,背黑色,棲息水田,及沼澤附近的草地。食小蟲魚,鳴聲如擊柝,能游泳,腳長,趾多細長,善疾走,多於秋冬見之。也稱為「水雞」。
秧雞     
瀏覽人次:495 收藏人次:0
額、頭頂、頭側和胸部栗紅色;枕、背至尾上覆羽暗橄欖褐色;飛羽及尾羽暗褐色;頦、喉白色,多少沾棕紅色,隨年齡增長,栗色加多;胸和上腹栗紅色;腹灰褐色,具白色橫斑紋和點斑;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橫斑紋;兩脇暗橄欖灰褐色,不具白色橫斑或具不明顯的白色橫斑;腋羽暗褐色,具白色羽端。雌鳥與雄鳥相似,但胸部栗紅色較淡;喉白色;虹膜紅色;喙暗褐色,下喙基部帶有紫色;跗蹠橘紅色,爪褐色。幼鳥虹膜褐色,背面較成鳥色深,頭側、胸和上腹栗紅但染有灰白色羽,下腹和兩脇淡灰褐色,微具稀疏的白色點斑。
白腹秧雞(白胸苦惡鳥)     
瀏覽人次:459 收藏人次:0
Amaurornis phoenicurus體長約29公分。喙黃綠色,上喙基部紅色,腳黃綠色。背部石板黑色,胸、腹部白色,下腹部以及尾下覆羽栗紅色,尾羽短。雌雄相似。幼鳥喙、腳褐色,背部灰褐色,腹部黃白色。共4亞種,分布於亞洲東部、南部及東南部,包括印度、中南半島、中國東南、印尼等。少數較北方地區的族群為候鳥。通常單獨出現在低海拔地區的稻田、沼澤、湖畔、溝渠、池塘地區。性羞怯、警覺性高,不容易見到,平時安靜,但是在春夏的清晨和黃昏的時候,其單調重複的“姑惡…姑惡…”的叫聲卻常常可以聽到,叫聲常常持續很久,有時夜間亦可以聽見。通常沿著岸邊或是草叢小心地行走,遇到威脅就會快步跑入草叢中,有時也會在水中浮游,有時則會在離水域甚遠的草地或是林地中出現,夜宿於低矮的枝幹上。食物為水生植物、昆蟲或種子。繁殖期5~6月,巢材為枯枝和枯葉,每窩約產卵4枚,卵為乳白色,有朱紅色小斑。鳥綱(Class Aves)鶴形目(Order Gruiformes)秧雞科(Family Rallidae)
灰腳秧雞     
瀏覽人次:271 收藏人次:0
頭頂、頸側、頰、前頸和上胸為紅褐色;翼上覆羽和飛羽橄欖褐色,翼上的白色橫斑紋僅分布在飛羽的內翼和少數覆羽上,此白色橫斑紋在翼折疊時無法看見;喉白色;腹以下至尾下覆羽為黑白相間之橫斑;虹膜紅色至橘紅色(未成年鳥暗褐色)。喙鉛灰色;跗蹠和趾鉛青色。未成年鳥暗橄欖褐色,頭和頸兩側的煙灰色更濃,肩羽和翼上覆羽有稀疏的黑色和白色橫條紋。幼鳥的背面灰黑色,腹面煙灰色,胸和腹具白色橫斑紋。
秧雞(普通秧雞     
瀏覽人次:227 收藏人次:0
Rallus aquaticus體長約28公分。喙細長略微下彎,上喙黑褐色、下喙橙紅色,腳肉褐色。頭上以及頸側茶褐色,有黑色細小縱紋,有褐色過眼線。背部橄欖褐色,有粗大的黑色斑塊,喉部白色。前頸和胸部藍灰色。腹部有黑白相間的橫紋,尾下覆羽白色。尾短。共4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及非洲,於歐亞大陸繁殖,冬季至亞洲東南部、非洲北部。棲息於沼澤地帶,生性非常羞怯,但是在叫聲常常可以聽到。主要於晨昏和夜晚活動,白天於隱密處休息,通常在遮蔽良好的草澤中活動,不容易見到,很少出現在開闊地區;但是在冬季水域冰封時,秧雞會到開闊處覓食。身體側扁,很適合在濃密草叢中像鼠類般安靜隱密地穿梭。食物種類多樣,主要用長喙捕食水生昆蟲、蝸牛、蛙類和其他小動物,但是也會吃巢中的雛鳥和小型鼠類,當捕捉蜻蜓時,可以自站立的枝幹向上跳高達1公尺。通常在陸地上行走,可以低頭快速奔跑,有必要時,在水中游泳能力很好。在燈芯草叢中築隱密的巢,每窩產卵約5枚。雛鳥密佈黑色絨毛,孵出後很快就可以跟在親鳥後面奔跑。鳥綱(Class Aves)鶴形目(Order Gruiformes)秧雞科(Family Rallidae)
白腹秧雞     
瀏覽人次:210 收藏人次:0
頭頂、枕、後頸、背和肩暗石板灰色,帶點橄欖褐色,並有些許綠色光輝;兩翼和尾羽橄欖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翻具白緣;額、眼先、兩頰、頦、喉、前頸、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下腹中央白而稍沾紅褐色,下腹側、肛周和尾下覆羽紅棕色;虹膜紅色;喙黃綠色,上喙基部橙紅色;跗蹠黃褐色。幼鳥臉部有模糊的灰色羽尖,背面的橄欖褐色多於石板灰色。
沖繩秧雞     
瀏覽人次:189 收藏人次:0
Gallirallus okinawae體長約28公分。喙長、鮮紅色,腳紅色。頭頂褐色,臉至頸部黑色,背上褐色羽緣顏色較淡,胸、腹部黑色,羽緣白色,尾下覆羽白色。琉球群島。典型的島嶼型秧雞,島嶼上原本沒有會獵食它們的天敵,因此不需要飛行能力,適應島嶼生態的演化結果,所以翅膀變得短而不會飛行。但是在人類引進會獵食它們的貓狗等敵人之後,這些動物對琉球秧雞造成了威脅。習性隱密,原本對此秧雞的存在並無證據,一直到1981年在路邊撿到一隻屍體之後,人類才開始確認琉球秧雞的存在。目前約有500隻琉球秧雞生活在森林中,受到森林被破壞的威脅。無論外型或是生態習性都與另外一種廣布於西太平洋島嶼的橫斑秧雞(Barred Rail, Gallirallus torquatus)很相像,都棲息在樹上,以大型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物,每窩都產4枚卵。鳥綱(Class Aves)鶴形目(Order Gruiformes)秧雞科(Family Rallidae)
灰胸秧雞(台灣特有亞種)     
瀏覽人次:129 收藏人次:0
額、頭頂和後頸紅褐色;背、尾羽和兩翼橄欖褐色,背上密佈白色和黑褐色點斑及橫斑,並隱現黑褐色橫紋;兩翼及尾羽具白色和暗褐色橫斑;頭側、頸側及胸部灰藍色;頦和喉白色;腹部中央灰白色。雌鳥背面羽色較深,腹部白色更多;虹膜棕紅色或棕褐色;上喙暗褐色,下喙淡紅或橙色;跗蹠和趾橄欖褐色。幼鳥背有深褐色條紋,白色斑紋模糊或沒有,頭頂和頸棕褐色並散佈深棕色條紋,頭側和胸部灰藍色較淺而雜有橄欖色。雛鳥絨羽黑色,喙、跗蹠及爪亦黑色。
白眉秧雞     
瀏覽人次:126 收藏人次:0
頭頂至後頸灰褐色,背部橄欖褐色,具黑色斑點;腰至尾上覆羽亦為橄欖褐色,但無黑色斑點;額、面部及胸部灰色,有白色眉紋及橄欖褐色過眼紋,在過眼紋下方亦有一白色斑紋,形成的面部花紋頗為醒目;頦及喉白色;腹部中央亦白色,腹以下皮黃色,兩黃褐色;虹膜紅色;喙黃色,基部有紅斑;跗蹠橄欖綠色。雛鳥絨羽黑色,虹膜深褐色,眼瞼黑色,跗蹠灰色。幼鳥的白色眉紋不明顯,頭部為褐色而不是灰色,虹膜褐色,頸、胸和兩為皮黃至淡褐色而不是灰色。目前只有觀察和拍攝的紀錄,沒有實質標本測量體重與大小等數據。
斑脇秧雞     
瀏覽人次:113 收藏人次:0
額、頭頂、枕部、頸、背橄欖綠色;腰和尾上覆羽橄欖褐色;尾羽暗褐色,羽緣橄欖褐色;飛羽暗褐色,最外的小翼羽外翻和第1枚初級飛羽外翻白色,內側飛羽和翅上覆羽橄欖褐色,覆羽端緣具不規則的淡褐白色斑紋。頦、喉及腹部中央幾乎全白,腹側和胸部具棕色與白色的斑紋;兩脇和尾下覆羽暗褐色,具寬闊的白色橫斑紋;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具黑褐色橫斑紋。虹膜暗紅色,眼瞼紅色;喙藍灰色,喙峰和端部黑色,基部黃綠色;跗蹠橙紅色。幼鳥頰、頸和胸皮黃色,具模糊的黑條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